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的當地居民,深刻感受到了山東能源新礦集團給他們帶來的新變化:投資1億元綠化面積120萬平方米,綠樹多了,風沙少了;曾經的沙荒地,新鋪了多條柏油路;干旱的荒漠上建成了“綠色煤都”,牧民變成了工人;去年上繳利稅7.2億元,占當地財政收入的一半,提升了前旗的各項主要經濟指標……
這只是新礦集團向社會輸送煤炭開采“正能量”的一個縮影。
“從短期來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能會增加一定的經營成本,但從長遠看,卻能夠贏得更高的社會美譽度和市場影響力,必然會給企業帶來長期利益。要做一個可信賴、負責任的企業,不能當賺錢就走的甩手掌柜。”新礦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李希勇說。
新礦集團在省內外擁有礦井77對,在經營業績不斷增長、資本實力日益增強和管理能力持續提升的同時,該集團把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就業機會、惠及地方百姓、捐助社會公益作為一種社會責任和政治責任。
在新礦集團的新區礦井還是老區礦井,基本看不見煤,各個礦井做到了“出煤不見煤、污水不外排、矸石不升井”。經過多年的實踐,他們創新形成了6種“以矸換煤”成套技術工藝。新汶老區停運了12座矸石山,建成5個“井下洗選廠”,老區礦井中以矸換煤產量占到回采煤產量的20%,實現了地面不下沉、不塌陷。2010年,集團以矸換煤工程列為國家級矸石充填綠色開采示范工程。
變廢為寶,將煤炭開采中產生的相關廢棄物轉化為可利用資源。建成矸石、煤泥綜合利用電廠10座,年消耗煤矸石100萬噸、煤泥130萬噸,累計取消鍋爐69臺,大大改善了礦區環境質量。建成15座井上礦井水處理站,井下礦井水處理站6座,年綜合利用礦井水2600多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建成兩座瓦斯發電站,每年消耗礦井瓦斯750萬立方米,發電1300萬千瓦時,不但填補國內低濃度瓦斯安全可靠利用技術空白,而且取得巨大環保效益。內蒙能源公司還投資17萬元購置垃圾運輸車和統一配發綠色環保垃圾袋,確保生活垃圾不落地,杜絕了垃圾堆礦區周邊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該集團構建的“生產源頭矸石換煤――生產過程綜合利用――廢棄物吃干榨凈”的綠色開采體系,被國家發改委和中國工程院確認為全國煤炭行業四種模式之一。先后獲得“全國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全國資源綜合利用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在云南、貴州、陜西、內蒙、新疆等地,新礦集團還成為吸納當地人就業的重要主體,不僅解決了當地農民就業難的問題,還幫他們走上了致富路。
買爾旦是新疆伊犁一礦在當地招收的職工,提起自己的生活變化,他言語中透露著對企業的感激:“過去我家里種著20畝地,還養著羊,風里來雨里去辛苦一年才掙幾千元。我現在是一礦的班組長,光一個月的工資就有六千多元。工作一年后,我把摩托車換成小汽車,天天開著車上下班。”
陜西黑溝煤業公司有職工525人,當地職工412人,占公司總人數80%,采掘一線的當地工人月收入達到了七八千元。云南大則勒煤礦安置700多人村民就業,該礦成為云南省富源縣地企共建的典范。目前,新礦集團已為10000多名當地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使他們的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有的蓋上新房,有的在縣城買上樓房,還有許多人購買了私家車。
新礦集團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積極回饋社會,惠及地方百姓,促進地企和諧,與社會共享發展成果。省外的每個煤礦都建成了當地的樣板化礦井,每年上繳的各類稅費成為當地稅收的重要
來源,并積極參與當地公益事業、民生事業,拓展地企共建合作領域。
該集團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硬化當地道路,陜西旬邑縣黑溝煤礦投資1400多萬元,將從當地土橋鎮通往清塬鄉長達30多里坑洼不平的泥土路,改建成盤山柏油公路,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百姓的贊揚。近年來新礦集團共投資了上億元硬化了礦區所在地的鄉鎮區道路,極大方便了當地群眾出行和交通運輸,為拉動地域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云南、貴州等地的煤礦,在入礦的排水管路中專門分出管道,無償供應上千戶居民飲用水。每年還以低廉的價格銷售給村民作為取暖煤,為當地學校免費供應生活用煤,還拿出200多萬元的教育基金,援助當地貧困學生,解決他們上學難的問題。
新礦集團源源不斷地向社會輸送煤炭開采“正能量”,使企業的競爭力和社會價值得到更廣泛的認同,為企業的持續生產經營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今年上半年在煤炭市場價格下調的情況下,企業商品煤平均售價同比逆勢上升1.66元/噸,實現利潤33億元。
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