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建設,是煤礦發展的一個趨勢。冀中能源股份公司邢東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秉承“安全高效、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礦井”的辦礦理念,全力打造集團公司綠色環保的典范窗口,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礦山建設之路。“河北煤礦造林綠化先進單位”、“河北省園林式單位”、“河北省環境保護先進企業”、“全國煤炭環境保護優秀單位”、“河北省首批工業旅游示范點”等榮譽稱號,花落邢東礦。
采煤不見煤
邢東的礦井靠近市區,臨近村莊。
出于對自然環境和村民利益等方面的考慮,在礦區建立了一座可儲1.2萬噸原煤的大型封閉式煤倉,所有的煤炭升井后經封閉的原煤運輸線直接入倉、直接裝車,達到煤不落地,消除了煤炭在存放環節中產生的粉塵污染。
為徹底治理粉塵源,無論是井下還是井上,該礦所有的轉載點全部使用了噴霧設施,從源頭上治理粉塵污染,除正常裝車外,原煤倉都處于封閉狀態。對到礦運輸原煤的汽車,也實行強制全封閉管理,要求所有運煤車輛必須自帶苫布,裝煤后不蓋苫布的一律不予出礦。
實行“裝車灑水,車走清掃”制度,先后購置了灑水車、吸塵車,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揚塵和灑煤,保持了礦區清潔無塵,就連已經使用10多年的煤場,地面依然保持著水泥的原色,真正實現了“出煤不見煤”。
排矸不提矸
矸石山是煤礦企業的象征,是煤礦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占地成本高,環境危害大。鑒于礦區與周邊村莊的特殊地理位置,該礦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組成專家團自主創新了井下巷道矸石充填技術及裝備研究,使矸石不升井,直接拋運到巷道進行充填,全面“消化”在地下。這項技術也獲得了中國煤炭工業十大科技進步獎和五項國家發明專利。
矸石充填的成功,徹底改變了“有煤礦就有矸石山”的傳統,成為了全國第一家“沒有矸石山”的煤炭企業。截至去年底,通過運用這項技術已掘進充填巷道17666米,充填矸石33.8萬立方米,置換煤炭53.4萬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11年11月,該礦又建成了國內首個井下“洗煤廠”,率先實現了煤炭生產井下預排矸石。此項技術采用毛煤井下分選、矸石充填不升井的方法,使煤炭開采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在井下得以處理,并有效地保護了環境,實現了“綠色生態開采”的目的,還間接地提高了原煤的開采效率,更加增強了礦井的生產能力,綜合經濟效益年可增加近億元。
用水不排水
為了解決礦井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大量污水,該礦投資800多萬元建設了專門的污水處理站,日處理礦井水及生活污水1000立方米以上,經過處理后的污水全部達到了《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的一級A標準,滿足了礦井降塵、噴灌、景觀、潔衛等方面的用水需求。此項舉措極大地減少了地下水的開采,徹底消除了礦井廢水的外排,實現了水的循環利用。每年可節約排污費用和水資源資金10萬余元,為礦井發展注入了“綠色活力”。
礦區無噪音
生態礦山建設的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由于礦區與最近村莊僅一墻之隔,機器運轉產生的噪音影響村民日常生活。該礦對噪聲污染源的主扇風機進行了技術改造,將其設在了地下,且在出風口安裝了消音除塵裝置,使礦區噪聲控制在50分貝以下。采用全國最先進的環保型壓風機,進一步使噪聲降低了30分貝。
將最臨近村民房屋的副井絞車房的墻壁全部貼上了隔音板,阻擋噪聲的擴散和蔓延。
將配電車間、壓風機房、主副井絞車房、卸裝機房、皮帶運輸走廊全部增加為雙層玻璃,提高了隔音效果。
對于在原煤運輸中產生的噪聲,該礦又投入資金30多萬元,對振動篩加裝了隔聲室,對篩下溜煤筒加裝了隔聲屏,對207皮帶機尾加裝了隔聲層,進而使工業噪聲得到了有效隔絕。
礦內有花園
走在邢東礦區,魚游于池,鶯啼樹梢,桃花含笑,柳枝綻翠,難怪第一次來該礦的人們總會不由地感嘆“這不像煤礦,更像是花園。”
礦區西側建有一個集小橋流水、亭閣走廊、假山等于一體的,占地約26500平方米的綠色生態園,綠葉相生、綠地噴泉相連,古今園藝相融,形成了礦區獨特的游園景觀。
為進一步提升礦區生態綠色水平,該礦自2008年11月起,歷時半年時間,共鋪設地下管路2000多米,架設50個沖路卷盤箱、12個中空噴槍和13個高空噴槍,使礦區綠色無塵化建設實現了從地面到高空的降塵效果。
今年3月份,又確立了“生態綠化美化走向空中立體化”的工作思路,在礦區借助燈桿、圍墻等現有資源安裝了138組“空中花籃”,延伸了綠化美化的整體范圍。使礦區形成了下有草、中有樹、高有花的立體景觀,更加提升了邢東礦“綠色礦山”的窗口形象。
正如礦黨委書記達乙更所說:“做好綠化美化是礦山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努力打造環境和自然的和諧,是企業的責任。”在綠色生態礦山建設過程中,邢東礦始終將企業發展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結合在一起,承擔起尊重自然生態和保持青山綠水的社會責任,堅定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在綠色發展之路上不斷地書寫著歷史,創造著輝煌。
來源: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