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免费A级毛片,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運輸政策

《廣東省“互聯網+”運輸服務行動》

2015/11/3 10:16:51       

 為落實交通運輸部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實施“互聯網+”行動的工作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適應網絡時代新趨勢,運用互聯網思維促進運輸行業加快轉型升級,引導運輸服務新業態健康發展,不斷滿足社會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個性化運輸需求,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目標

以互聯網引領綜合運輸服務,以互聯網引領運輸產業轉型升級,以互聯網引領運輸行業治理體系構建,到2020 年,全省基本實現綜合運輸海量數據融合開放及交互交易,構建旅客運輸一票到家、貨物運輸一單到底、公共信息一站解決、服務監督一號暢通、監測應急一體聯動的“互聯網+綜合運輸服務”一張網的“六個一”發展格局。

二、工作思路

深刻認識綜合運輸服務的根本是提供完整高效的位移服務,大交通、大市場、大數據構成提升綜合運輸服務的三大基石,信息技術革命引領綜合運輸服務新方向,進一步理順政府、企業、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驅動的先導力量,實現客運服務JOD(Just on demand)、貨運服務JIT(Just in time)等就在身邊的“云服務”,將交通運輸建設發展的巨大成就,有效轉化成社會的認可度和行業的美譽度。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頂層設計與建設。

1.完成綜合運輸服務信息化頂層設計。在“廣東省智能交通頂層設計研究”框架下,加快完成《廣東省綜合運輸服務信息化頂層設計報告》,明確到2020 年全省綜合運輸服務信息化的整體思路、基本方向、關鍵領域、重點任務、階段目標、建設時序以及與相關橫向系統的邊界、接口和共享融合機制,構建綜合運輸服務信息化“六個一”的發展格局。

2.構建綜合運輸公共信息服務大數據中心。依托廳檔案信息中心、省運管局、廣州航交所建立綜合交通、道路運輸、水路運輸三大數據中心,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和可視化,到2017 年,基本完成交通運輸行業數據資源的全面整合。以此為基石,依托云技術,推進跨區域、跨部門、跨業務的異構系統的互聯互通,到2020 年,基本建立涵蓋公路、水路、民航、鐵路、郵政及氣象等部門的信息采集、交換、共享和應用機制,全省基本建成綜合運輸公共信息服務大數據中心,實現海量數據深層次的交互融合與挖掘應用。

3.加強大數據共享、開放與應用,引導互聯網企業在運輸行業的健康發展。首先研究道路運輸數據公開共享和安全交換機制,梳理完善數據分類標準與開放目錄。在此基礎上,制定《綜合運輸數據開放辦法》,明確普遍開放、限制開放和特許開放的相應開放內容與開放條件,約定政府、企業、個人數據開放共享的權利、責任和義務。

建立綜合運輸數據開放平臺,優先開放高價值數據,鼓勵基于開放數據應用創新的實踐和行動,引導互聯網企業在運輸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安全優質的公共服務。聯合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推進數據產品化和商品化,逐步建立綜合運輸數據資產管理服務平臺。

(二)以互聯網引領公共出行服務。

4.推進公共交通卡互聯互通工作。出臺《廣東省公共交通一卡通管理辦法》,大力開展移動支付等互聯網新技術在公共交通一卡通領域的應用研究,加快推進“嶺南通”在所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全面覆蓋及在城鄉道路客運、城際軌道交通等領域的應用,完善嶺南通產業聯盟。到2017 年,基本實現“嶺南通”在全省公共交通出行鏈的全覆蓋。

按照《交通運輸部關于促進交通一卡通健康發展加快實現互聯互通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全國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申領廣東省級業務密鑰,對接國家清分結算平臺,指導嶺南通公司積極參與全國交通一卡通行業協會的組建工作。到2020 年,基本實現與全國重點區域間及公交都市創建城市的互聯互通。

5.推進城市客運管理服務智能化。應用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加快廣東省城市公共客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優化油補管理子系統功能,實現全省城市公交、出租、輪渡和軌道交通基礎數據和運營監管數據的科學采集和可視化,結合城市客運線路站點專項調查數據及公交一卡通刷卡等數據,加強城市客運行業統計分析、服務評價監測和發展績效考評,有效落實國家完善城市公交車成品油價格補助政策要求,為線網優化布局、優惠政策制定等提供決策依據。

6.加強城市客運行業信息化應用。推進國家和我省公交、出租汽車信息化、智能化試點示范工作,建立完善我省公共交通數據字典和信息化標準體系。競爭性引入互聯網巨頭或專業公交智能化運營商,加快推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在城市客運企業生產管理、運營調度和安全應急等方面的應用。以移動互聯技術驅動傳統出租行業加快改革創新,促進遵循數據開放共享機制下的移動互聯網約車等新業態規范發展。推廣95128 服務電話號碼,規范全省出租車電召服務。

7.加快完善全省汽車客運聯網售票服務。根據國家《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會同相關部門,研究確定我省汽車客運聯網售票特許經營模式,加強政企合作。2016 年,基本建成覆蓋全省鄉鎮以上客運站及農村郵政網點的聯網售票服務網絡,與主要港口、碼頭實現互售票,開展公水、陸島聯程運輸;廣泛應用二維碼、微信及公交智能卡等先進信息技術,統一全省電子客票,提供實體網點、網站、移動APP 等多樣化售票服務。

8.建設多層次綜合運輸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票務平臺。2017 年,實現與全國道路客運聯網售票系統的聯網,開展與鐵路、民航的聯網聯程售票,為群眾提供各種城鄉運輸服務信息的“一站式”查詢及“一票到家”的出行服務,逐步實現綜合運輸服務互聯網化,構建適應不同群體、不同需求層次的一體化出行服務體系。

出臺聯網售票管理辦法,鼓勵客運企業或第三方客運服務企業依托綜合運輸票務平臺開發自有售票系統、包車服務系統、O2O 綜合服務系統及相關APP 應用,主動公開企業、車輛及從業人員的信用或技術等級等信息,開展自主組客、 自選座位、定制班車、定制包車、聯乘聯運等個性化出行服務。

9.構建智能交通感知網絡。統籌考慮綜合交通運行監測、安全應急、信息服務、統計決策等行業內外需求,按照“統籌規劃、共建共享”的原則,建設覆蓋交通基礎設施、運載裝備、重點物資的智能交通感知網絡。

進一步完善高速公路、港口、客貨運輸場站運行監測設備,著力補充普通公路、內河航道運行監測設備,提升交通網絡關鍵設施動態運行監測的覆蓋率。進一步加大對車輛、船舶等運載裝備的運行監測,著力加強珠三角地區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公交、長途客運車輛以及重點物資、危險品運輸車輛的衛星定位、智能監測和無線網覆蓋。

強化收費數據、手機信令數據、移動互聯網數據等交通運行監測的有效補充手段,基本構建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智能交通感知網絡。

(三)以互聯網引領傳統貨運行業轉型升級。

10.完善貨運物流信息化標準,促進互聯互通。加快建設國家交通物流平臺廣東區域交換節點(分平臺)和廣東內河航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將物流信息化相關建設標準納入《廣東省汽車貨運站場(交通物流園)級別劃分及驗收辦法》,促進省級平臺與貨運樞紐場站、港口碼頭和物流園區的互聯互通。推進客運班車小件快運系統的建設,依托區域交換節點,提供數據交換與結算支撐。落實《珠江三角洲物流一體化行動計劃(2014-2020)》,加強與南方物流平臺的對接共享。

11. 推進多式聯運系統建設,開展“一單到底”的全程物流信息服務。依托“一路一帶”戰略,開展粵港澳——東盟甩掛運輸系統示范項目建設。依托部省共建綠色交通示范省建設,推進北江大宗貨物綠色低碳示范項目建設。促進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海關、檢驗檢疫等信息資源的整合,打通物流信息鏈,建立大范圍協同、實時、準確、高效的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以“一單到底”的全程物流信息服務促進鐵水、公水等聯合運輸的發展。

12.發揮互聯網龍頭企業創新驅動的引領作用。與互聯網知名企業在貨運物流領域開展移動互聯應用合作,支持面向中小微企業的通用軟件推廣應用,依托農村客運,以信息化手段共同推動農村物流網絡建設。推廣與林安物流的信用信息政企共建模式,拓展共建領域和單位。

鼓勵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融入傳統貨物運輸方式,再造運輸組織,支持移動互聯網、北斗衛星導航、GPS 定位、無線射頻識別、IC 卡電子證件等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勵開發貨運APP,創新運輸配載、跟蹤追溯等運營服務模式,培育若干以移動互聯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第三方物流龍頭企業,引領行業創新發展。

(四)以互聯網引領綠色汽車維修和智慧駕駛培訓服務。

13.推進綠色汽車維修服務。統一綜合性能檢測機構車型數據庫和檢測管理軟件,規范道路運輸車輛技術管理工作,推動異地檢測數據互認,推進營運車輛遠程年度審驗。按照交通運輸部統一部署,推進汽車維修配件追溯試點工作和“汽車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工作,實現車主對汽車維修過程實時查詢、費用網上便捷結算等服務;完善我省統一的汽車維修服務救援網,加快與“全國一張網”維修救援服務體系對接。

引導維修企業積極探索“互聯網+汽修”的經營模式,開發手機APP 等應用,提供線上線下互動式維修、遠程診斷等服務,使維修服務更加便民利民。在確保安全、環保的生產條件下,鼓勵企業運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大型社區、公共停車場、客貨運站場周邊、高速公路服務區及旅游景點服務區布設連鎖經營網點,促進汽車維修連鎖化發展。

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手段,著重加強對連鎖維修企業總部的監管,積極發揮消費者、行業協會、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對行業的監督和評價作用,構建汽車維修企業和從業人員信用信息采集、信用評價、信用披露、信用懲戒“四位一體’的誠信體系;依托行業協會和第三方中介機構,推動汽車維修行業大數據的整合、應用和開放,建立具有服務評價、監督投訴、信息公示、技術咨詢等功能的行業信息服務平臺,強化誠信評價信息的披露和評價結果的運用。

14.推廣智慧駕駛培訓服務。推廣應用機動車駕駛培訓計算機計時系統,引導機動車駕駛培訓機構建立機動車駕駛培訓服務信息化平臺。鼓勵運用互聯網技術全面推行預約計時培訓,實行小型汽車學員自主選擇培訓機構、預約教練員、培訓時段,滿足學員個性化、差異化的培訓需求;鼓勵開發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理論教學平臺及APP,開展互聯網遠程培訓和計時收費,實施教學日志、培訓記錄和結業考核電子化管理。

(五)以互聯網引領行業安全監管體系構建。

15.加快實現與全國運政系統的互聯互通。按照《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道路運政管理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升級我省道路運政管理信息系統,2015 年底前,按要求將道路運輸企業、人員、車輛等全部數

據實時上報向部級系統,實現數據全面共享。推進從業人員從業資格檔案信息化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從業人員全生命周期的電子檔案制度。2016 年底前,實現部省兩級運政、執法等系統在跨區域執法、從業人員管理、營運車輛管理業務的協同聯動。完善道路運輸業務網上辦事大廳建設,逐步拓展在移動互聯終端“一站式”辦結的業務范圍。

16.深化道路營運車輛聯網聯控系統應用。完善全省道路運輸車輛聯網聯控系統建設,保障與部級系統的共享暢通,加強運政系統基礎數據的清理和入網車輛數據的排查,盡快實現我省“兩客一危”車輛入網率100%。做好聯網聯控系統與運政系統、包車管理等系統的結合應用,強化動態監管數據與許可、審驗及質量信譽考核評價等工作的有效銜接,提升道路運輸行業治理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

17.加強零擔貨物運輸服務信息安全監管。按照《關于加強道路運輸零擔貨物受理環節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建設全省零擔貨物運輸服務信息登記安全監管系統,規范道路貨運企業交付環節收貨實名和信息留存制度;制定安全監管數據接口標準,鼓勵開發道路貨運企業業務全程信息化管理系統,依托區域交換節點,實現貨物來源可追溯。

18.完善全省12328 服務監督電話系統。按照部《12328交通運輸服務監督電話系統工程建設指南》等文件要求,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12328 交通運輸服務監督電話系統和運行監測中心,開通電話、網站、微信、微博、APP、短信、電子郵件、傳真等8 個渠道的服務監督、投訴舉報和咨詢服務。2015 年底前,完成電話和網站兩個受理渠道,實現部、省、市三級聯網運行和業務自動流轉;2016 年底前,拓展微信等更多渠道,實現與96990 號碼的并網運行,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撐能力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的認可度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2017 年起,在道路運輸服務的基礎上逐步擴展12328 業務服務范圍,擴展知識庫。

19.實現運輸行業“云監管”。加快推動與公安、海事、環保、質監等部門的數據交換和監管聯動,加強道路水路運政系統、聯網聯控系統、零擔監管系統、交通綜合執法系統和綜合交通視頻監控等系統的協同管理。通過大數據的開放共享實現與社會APP 等實時服務系統數據的關聯,開展海量數據的云計算、分析,讓數據成為許可實施依據、服務評價基礎和行業指數來源,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服務,實現行業管理由事前許可轉向事中、事后

監管。到2017 年末,基本建成全省運輸行業云監管平臺,加強突發應急事件的監測分析,推進涵蓋公路、水路、民航、鐵路、海事、公安、安監和氣象等相關部門的應急聯動工作機制。

(六)以互聯網引領企業誠信體系構建。

20.開展指尖上的服務質量信用評價。建設廣東省客運車船服務與安全質量評測系統,通過政企合作(PPP 模式),建設全省統一的客運車船WIFI 網絡體系,鼓勵乘客通過WIFI網絡對出行服務進行即時點評,強化服務接受方的監督權。

推廣免費WIFI 網絡在場站、碼頭等公共場所的應用,指導企業利用微信、二維碼等技術,讓公眾通過掃描即可讀取企業、車輛及從業人員的信用或技術等級等信息,方便乘客自主擇優服務,加強群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21.完善行業質量信用考核評價體系。按照《交通運輸部關于加強交通運輸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加快建設廣東省公路水路建設與運輸市場信用信息服務系統,建立誠信信息采集、評價的有效機制及誠信檔案;利用新媒體 和手機進一步完善誠信信息采集渠道,匯集并公開客運、貨運、場站、港口、碼頭、維修企業,駕駛培訓等運輸行業基本信息和誠信信息。建設危險貨物運輸車輛等公共信息服務平臺,開展專業物流領域信用建設試點。共享部信用平臺及省“信用廣東網”的行業信用評價結果,實現一處失信,聯合懲戒。

四、保障機制與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統一思想認識。

成立以分管副廳長任組長的廣東省綜合運輸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加強全省綜合運輸信息化頂層設計,協調指導相關工作的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廳綜合運輸處。

建立全省“互聯網+綜合運輸服務”工作微信群,參加人員包括各市分管領導和具體負責人,加強省市工作聯系,及時分享行業動態、前沿信息和經驗交流。

 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切實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始終堅持“服務是交通運輸的本質屬性,安全是提供服務的根本基石”的工作準則,從為人流、物流服務的角度,在沒有影響安全的前提下,持積極的態度、開放的姿態去引導各種“互聯網+綜合運輸服務”新業態的發展。

(二)加強協同創新,營造創新良好氛圍。

在重點任務基礎上梳理發布重點項目指引目錄,鼓勵地方政府、管理部門、企業等單位積極申報運輸服務創新試點項目,包括新技術應用和體制機制創新,省交通運輸廳組織對方案的建設模式、推廣前景和社會經濟效益等進行科學評估后擇優采用,以政府購買服務、政企合作共建(PPP 模式)等多種形式組織實施,并積極爭取納入省委省政府年度“創新驅動”戰略計劃。

組織舉辦“互聯網+綜合運輸服務創客大賽”,共同探索互聯網思維下“指尖上的智慧出行服務”,推動運輸服務新模式與創投機構資本的對接,促進綜合運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導深圳持續舉辦國際智能交通展。指導第三方機構組織舉辦綜合運輸服務信息化高峰論壇,分專題組織省內外運輸服務行業信息化建設應用單位進行路演,并邀請互聯網企業、保險行業、廠家、設備供應商等上下游企業及創投資本參加,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強與 “互聯網+”龍頭企業的合作,積極支持數據分析能力強和綜合運輸數據資源豐富的企業,探索“大數據工廠”、“大數據超市”、“數據試驗工場”等新模式、新業態,支持大數據與傳統運輸產業通過數據集聚、集成、疊加、對比和融合創新,衍生新應用、新業態和新價值,將大數據打造成運輸行業創新驅動的新引擎。發揮與華南理工大學共建華南交通物流發展研究中心的優勢,推進產學研用結合。指導組建產業聯盟,整合上下游企業,完善綜合運輸信息服務鏈。

(三)構建便民惠民信息服務體系。

主動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圍繞交通出行、物流、汽車后服務等領域,在政府資源開放、網絡安全保障、投融資支持、基礎設施和誠信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大服務力度,鼓勵以市場為主體創新服務模式,培育產業集群;加強政企相關信息資源整合與系統互聯互通,為交通用戶提供全程出行信息服務。同時,加強對交通信息服務市場中新興服務業態的深入研究,通過政策創新加強對新興服務業態的引導和規范,進一步釋放交通信息服務市場發展潛力,提升交通信息

服務創新發展水平。

(四)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建立運維長效機制。

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在年度預算中安排一定比例信息化資金,重點用于推進“互聯網+綜合運輸服務”等專項工作。

按照國家《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指導意見的通知》精神,因地制宜制定相應優化鼓勵措施,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運輸服務信息化項目的投資、運營管理,探索建立多元的信息化投資機制,分層次、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保證社會資本和公眾共同受益。充分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形成行業和社會力量共同推進運輸服務信息化建設的良好局面。

加強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專項技術業務培訓和專題研討,培養既熟悉業務又具備較高新技術水平的復合型人才。加強工作績效考核,建立通報機制,推動各項工作實施落地。

 附件1-1:

廣東省“互聯網+”運輸服務行動

重點項目指引目錄

一、體制機制創新

1.以數據特許開放促進互聯網企業在運輸行業健康發展的機制研究。

2.政府公共客運一卡通長遠發展戰略研究

3.基于大數據的城市公共客運服務評價監測和發展績效評價機制研究。

4.以移動互聯技術驅動傳統出租行業改革創新健康發展的機制研究。

5.基于云技術和大數據,實現道路運輸行業管理由事前許可轉向事中、事后監管的機制研究。

6.基于數據互聯共享下的公路、水路、民航、鐵路、海事、公安、安監和氣象等相關部門的綜合運輸應急聯動工作機制研究。

7.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運輸服務信息化項目投資、運營管理的政策研究。

二、新技術應用

1.移動支付等互聯網新技術在公共交通電子支付領域的研究與應用。

2.以移動互聯網思維快速提升城市客運行業整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模式創新。

3.應用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開展約租車、定制班車、定制包車、聯程聯運等便捷化、個性化、一體化出行服務模式創新。

4.第三方客運服務企業依托綜合運輸票務平臺開發O2O綜合服務系統,為群眾提供運輸服務信息的“一站式”查詢及“一票到家”的出行服務建設。

5.客運班車小件快運系統建設、依托農村客運的農村物流網絡建設及面向中小微企業的通用貨運物流軟件的推廣應用。

6.依托國家交通物流平臺廣東區域交換節點的第三方物流平臺建設、貨運APP 應用及指尖上的車船主服務。

7.“汽車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建設工作;“互聯網+汽修”提供O2O 維修服務或連鎖經營等模式創新。

8.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遠程培訓等智慧駕駛培訓服務創新。

9.基于移動互聯共享的零擔貨物運輸服務信息登記安全監管系統和道路貨運企業業務全程信息化管理系統共建。

10.基于WIFI 網絡技術的廣東省客運車船服務與安全質量評測系統建設。

11.基于危險貨物運輸車輛等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專業物流領域信用建設試點。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 用手機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遠大:煤炭貿易也有了“支付寶”
  • 中煤開啟煤炭出口貿易人民幣結算新時代
  • 下半年煤炭市場依然嚴峻
市場動態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


關注中煤遠大微信
跟蹤最新行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