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以來,為緩解能源供應緊張局面,我國陸續實施了一系列有力舉措。煤炭行業持續扛牢保供安全責任,加快煤炭先進產能釋放,確保穩產保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生產原煤45.6億噸,同比增長10.5%;能源消費總量54.1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9%,其中煤炭消費量增長4.3%,有力保障了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
今年初召開的全國礦山安全生產工作會議指出,當前礦山安全生產仍然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解決,各類風險交織疊加,實現礦山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任重道遠。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安全”一詞貫穿全篇,共出現91次,創歷年之最。
“增儲上產,必須有序釋放綠色煤炭先進產能,限小扶大、增優減劣、攻堅克難,打牢安全根基。”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表示。
促進礦區接續發展
長期以來,煤炭作為我國的主體能源和重要工業原料,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近年來,隨著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煤炭消費比重逐步降低,2022年占一次能源消費的56.2%。
俄烏沖突爆發后,全球能源正常貿易受阻,能源供應緊張局勢加劇,世界各國通過深挖本國資源稟賦潛力、提高能源供應多元化水平、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政策措施,維護本國能源安全。
“從我國國情看,煤炭占我國已探明化石能源資源總量的97%左右,在相當長時間內,煤炭仍是我國能源安全的兜底保障。”袁亮表示,“然而,考慮生態和安全問題,我國煤炭14461億噸已探明儲量中,綠色煤炭儲量僅為5049億噸,煤炭總采出量僅為1515億噸,難以有效支撐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國家能源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劉國躍表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可靠的能源保障。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之大者’。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近年來,受煤炭需求大幅增加和礦區自身發展規律等影響,礦區煤炭資源開發力度不斷加大,煤礦資源逐漸枯竭,產能接續存在困難。山西主要礦區后備資源不足、接續產能建設周期較長;兩淮、陜北、內蒙古西部地區接續礦區開發面臨資源、環境、生態等問題;中東部重要產煤省份大部分礦井已逐步進入深部開采階段,西部地區采深正以平均每年10米至25米的速度向下延伸。
“生產環境漸趨復雜,誘發各類災害的概率增大,對煤炭安全生產構成嚴重威脅。”袁亮說。袁亮指出,礦區接續發展和生產安全已成為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此,袁亮表示,一方面要加大煤炭資源評價和資源勘探工作力度,根據“雙碳”目標要求,進一步加強對中長期煤炭供需形勢的研判,做好煤炭地質普查,積極開展煤炭精查,加快增加煤炭資源儲量;另一方面要在煤炭資源配置上向大型煤炭礦區傾斜,在總量控制和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優先核增大型煤炭礦區產能項目,優先核準煤炭資源接續的新建煤礦項目,提升大型煤炭礦區穩產增產潛力。
“在核增項目的同時,要把安全生產置于首要位置,加強煤炭地質災害防范。
支持開展多場耦合致災機理、煤與瓦斯共采理論、綠色低損害開采等基礎研究,夯實煤炭安全生產科技基礎。對礦區生產安全形勢進行科學評估,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升沖擊地壓、地質環境變化等風險預警和防控能力,全面提升煤炭安全生產水平。”袁亮表示。
“當前,煤炭產能總體規劃和統籌配置有待加強,優質產能接續項目審批流程多、歷時長、進展慢。”劉國躍建議,完善煤炭產能規劃和區域發展職能定位,完善礦業權出讓管理法規,實現各類投資主體公平競爭;新增資源優先向安全生產效率高、綜合協同好的煤炭企業傾斜。
據介紹,國家能源集團已建成特級安全高效礦井47處,55家煤炭單位安全生產達1000天以上,在產能持續高位的同時,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
充分釋放優質產能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動優質產能有序釋放,2022年約釋放3億噸煤炭產能,煤炭供應保障能力增強。
何為優質產能?《煤炭先進產能評價依據(暫行)》中從機械化程度、資源利用率、安全生產、能耗和環保、產品質量5個方面明確了煤炭先進產能的內涵和評價標準。2021年5月,新修訂的《煤礦生產能力管理辦法》和《煤礦生產能力核定標準》發布,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煤礦生產能力管理,規范生產能力核定工作,保障安全生產。
“對于國有能源企業而言,我認為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理解優質產能。”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能源棗莊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侯宇剛說,“一個是生產安全,一個是區域能源安全。”
侯宇剛介紹,在生產安全方面,山東能源棗莊礦業集團探索形成了從嚴管理、質量標準化建設、全層級自主管理“三位一體”安全管控體系;在能源安全方面,山東能源棗莊礦業集團煤炭動態庫存始終保持在88萬噸,投資20億元建設占地620畝、具備靜態庫存210萬噸、年周轉煤炭量達800萬噸的綜合物流園,提高了魯南區域煤炭資源保障能力。
山東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兗礦能源董事長李偉介紹,今年山東省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確保1800萬噸、力爭2000萬噸,其中山東能源集團承擔省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確保1650萬噸、力爭1850萬噸。
劉國躍表示,截至今年1月底,國家能源集團已形成“神東、寧烏、蒙東、新疆”4個億噸級煤炭礦區開發格局,擁有世界最大井工煤礦群。2021年下半年以來,在能源形勢持續緊張的關鍵時刻,國家能源集團74座在產煤礦穩產高產,自產煤連續17個月保持在5000萬噸水平,數百家電力熱力企業應發盡發穩發滿發。今年,國家能源集團將積極釋放優質先進產能,繼續抓好安全條件下的最大化生產組織,鞏固煤炭月產5000萬噸的良好態勢。
2022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命名1146處安全高效煤礦,其中“一井一面”集約化生產的煤礦占70%以上,綜合單產和原煤工效約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8倍,利潤總額占規模以上企業總利潤的80%以上。這些安全高效煤礦以全國煤礦數量1/4的占比貢獻了全國70%以上煤炭產量。
“安全高效煤礦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當前全國建成的安全高效煤礦存在占比小、覆蓋面不廣、復雜條件下建設難度大、科技引領支撐作用不足等突出問題,嚴重制約了安全高效煤礦建設。加強統籌協調、政策支持已成為安全高效煤礦高質量發展的緊迫任務。”潞安化工集團常村煤礦綜掘一(2)隊隊長、黨支部書記張世麗說。
在核增煤礦產能、核準煤礦項目上,侯宇剛指出,目前還存在各產煤省產能核增項目總規環評辦理進度不一的問題,影響了產能核增效率;部分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災害礦井“摘帽”困難,無法進行產能核增。
“有條件釋放產能的礦井,受限于‘摘帽’困難,無法進行產能核增、高效生產,形成了巨大浪費,同時造成區域能源保供壓力較大,甚至出現階段性供應緊張的局面。”侯宇剛說,“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政策,加快各類煤礦項目環評手續辦理工作進度,對各省礦區總規及總規環評編制、報審統一進度加強督導,為全國各產能核增項目環評辦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政策支撐。”
侯宇剛建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進一步優化災害礦井產能核增。一是災害礦井名單“能進能出”,國家或省級有關部門定期對礦井災害情況進行復查鑒定,對已不存在相關災害的礦井,在積極論證鑒定后,調出災害礦井清單。二是對部分未發生過對應災害類型安全事故的礦井進一步松綁,允許通過鑒定納入“一礦一審”核增產能煤礦試點,合理引導優質產能釋放,提升優質產能占比,實現煤炭企業高質量發展。
意識要強化,科技要進步
“我們不斷與災害事故斗爭,靠的就是科技的發展、意識的進步,一步一個腳印地解決安全領域的各方面問題。但是新的安全問題也在產生,解決這些安全問題靠什么?首先還是強化人的意識,其次要依托技術發展找出具體的手段和方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安全生產協會首席專家張興凱表示。
中國石化安慶分公司黨委書記劉曉華指出,企業本質安全水平與設計、設備制造、設備安裝有直接關系,必須綜合推進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要健全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系統性監督機制,強化設計單位安全責任意識,強化制造、施工從業人員的素質建設,強化企業操作人員隊伍建設。
袁亮指出,在安全生產技術層面,加快推進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采是關鍵,強化復合災害智能預警與協同防控是重點。
“我在2010年提出無人(少人)采煤新概念,組織開展系統研究。2016年首次提出了煤炭精準開采科學構想,2017年牽頭成立了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采協同創新組織,通過‘政—產—學—研—用—金’協同創新,推動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采由構想變成現實。自首個無人開采工作面——黃陵一號煤礦1001工作面試驗成功以來,我國已有近700個采煤工作面實現了無人安全開采。”袁亮說。
他表示,下一步要加大透明礦山、智能感知、煤巖識別、慣性導航、智能采掘等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攻關,從源頭上實現少人無人,為我國煤礦安全生產提供根本保障。
近年來,袁亮組織團隊開展了煤礦典型動力災害風險辨識及監控預警技術研究,提出了煤與瓦斯突出、沖擊地壓臨界判據,構建了遠程監控預警系統云平臺,并應用到國家煤礦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中,實現3300余座礦井安全監測數據聯網與預警。
“未來我們將聚焦復合災源致災、風險判識、智能預警、協同防控、全井全域預控等方面開展科技攻關,形成一批示范工程,為我國煤炭高效開采提供安全保障。”袁亮說。
“如今,國家能源集團智能化生產全面鋪開,在煤炭產業方面實現煤礦智能化開采技術100%全覆蓋。”劉國躍說。
中國平煤神馬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毛指出,2019年以來,平煤神馬集團建成了28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58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350個供電、運輸、提升輔助智能化系統,人工工效較2019年提高了19.4%,智能化“增安”效果顯著。
“我們將持續加強智能化采掘建設,解決一線安全生產的瓶頸問題;持續加強智能化災害預警系統建設,實現災害信息自動采集、智能分析、預警、決策,降低災害事故發生的概率;對影響安全生產的高地壓、高突、三軟煤層、智能化支護等瓶頸問題,積極與科研院所、高校開展合作,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推動智能化裝備升級換代,以適應復雜條件下的安全開采,提高煤炭資源保障能力。”李毛說。
來源:中國煤炭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