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社會的基石,創新是企業的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再一次樹立起以創新驅動發展的鮮明導向。
作為能源骨干央企,國家能源集團踐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立足“能源供應壓艙石、能源革命排頭兵”公司使命,貫徹“一個理念、三緊三非、一個扛起”的“1331”科技創新戰略,在“煤電路港航、煤電油氣化、產運銷儲用”一體化能源格局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堅持創新引領,全面培育新質生產力,以更可靠的國家能源安全,更綠色的低碳能源力量,更前瞻的未來能源布局,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清潔低碳能源科技領軍企業和一流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改革創新驅動企業發展的核心引擎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煤炭生產企業、火力發電企業、風力發電企業以及煤制油煤化工企業,國家能源集團自重組以來取得了顯著且長足的發展。2023年,集團煤炭產銷量、發電量、供熱量、鐵路貨運量分別達到全國的六分之一、七分之一、八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在保障能源穩定供應、推動能源產業發展等方面充分發揮了“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社會的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的能源支撐,連續七年獲得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因改革和創新煥發出的勃勃生機,正是推動國家能源集團“一路向新”“一路向美”的不竭之力。
改革為創新開辟道路,創新為改革注入動力。在深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改革和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道路上,國家能源集團積極響應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創新為引領,精耕細作,追求卓越典范,將能源安全新戰略融入公司治理體系,打造“戰略管控+一體化運營”管理架構,“總部+產業平臺/區域公司+基層企業”三級管控格局,突出集團總部戰略管控功能,加強子分公司“五項能力”建設,著力提升“五個價值”,創新分層、分類,授權、放權管理模式,這一套精妙的組合拳,為全面激發創新活力奠定了堅實基礎。連續三年在中央企業改革考核中獲評A級,品牌建設能力連續三年入列央企TOP30榜單。
企業治理結構創新。國家能源集團進一步厘清各治理主體的權責邊界,強化章程制定管理,精心構建分層分類、動態優化的黨組織前置研究事項清單、決策事項權責清單和授權放權清單,不斷鞏固提升“三重一大”決策管理水平。同時,強化子分公司董事會建設和規范運行的全過程管控,提升子企業外部董事的素質和履職能力,為企業的創新決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制度改革機制創新。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堅持“想事、干事、管事”作風導向,落實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市場化用工、多元化激勵等舉措,獲評國資委三項制度改革“一級”。加強薪酬管理,完善KPI考評辦法,制定關鍵業績指標評分規則,優化子分公司績效考評體系,實行生產運營增量專項獎勵辦法,健全更加精準規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機制。這些改革舉措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所在。2024年,國家能源集團聚焦創新主體地位,明確強調牢牢把握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導向,提出“一個理念、三緊三非、一個扛起”科技創新戰略,堅定“創新是企業的責任”的理念,緊扣國家發展重大戰略,緊跟國家重大項目,緊接國家級研發平臺,增強“非我不可”的擔當,深耕“非常必要”的領域,堅定“非干成不行”的決心,堅決扛起“支撐能源轉型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2030重大專項科技創新領先工程,從“國企思維”不斷向“國家思維”轉變。通過優化升級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新未來產業“兩端發力”,技術、人才、資本“三素融合”,“一體化、低碳化、多元化、高端化”的“四化躍升”,持續建設領先于全球的能源科技,進一步服務于國家能源安全。
人才,創新的關鍵要素。國家能源集團將引才引智作為提升科技能力的重要舉措,眾多人才入選萬人計劃、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杰出人才。出臺相關意見,采取一系列措施,聘任首席科學家,打造戰略人才雁陣格局;持續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應施盡施“國有科技型企業中長期激勵”,試點“雙百企業”工資總額備案制,開展分紅激勵,讓科技創新的“梧桐樹”枝繁葉茂。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為人才“減負”,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工作氛圍,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做好服務保障,表彰科技新星等。正因如此,科技創新的種子在能源轉型升級的沃土生根發芽,集團寧夏煤業公司相關團隊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為能源領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以創新為導向明燈,璀璨光輝照亮前行。在全面梳理能源結構和產業布局的基礎上,國家能源集團以打造“煤火風光水、化油氣氫核等能源譜系+物流貿易金融支撐+產研用融通”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產業創新格局,持續編織內部研發力量體系和成果孵化轉化體系,不斷推進基金生態建設,重組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精心打造1個智庫,做強2個前沿技術研究院,做實3個專業研究院,做優N個科研平臺,牽頭建設19個國家級研發平臺,先后承擔國家級科研攻關任務150余項,眾多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在多個領域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改革創新一路高歌猛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銜接,全面展現世界一流能源企業的創新作為。
技術創新引領產業鏈的變革與進步
在百米井下,多機精準聯動,形成“自主割煤+無人跟機+遠程控制”無人化采煤模式;在現代化的發電廠房里,3D數字廠房孿生數據系統精準識別運維風險;在煤化工生產車間內,黑色的煤炭經過裂變升級變成白色的塑料顆粒;在鐵路沿線上,萬噸重載列車實現自動駕駛……這一幅幅智能化的場景,如今正在國家能源集團的產業板塊中遍地呈現。
科技高峰勇登攀,胸懷國者創新瀾。
國家能源集團“煤電路港航、煤電油氣化、產運銷儲用”產業版圖,遍布全國31個省區市以及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創新驅動,打造具有一體化、低碳化、高端化、多元化顯著特征的能源產業鏈意義重大。
煤炭產業轉型升級、智能引領擔當作為。國家能源集團主動出擊,完善4個億噸級綠色生態智能礦區規模建設,提檔升級智能建設,建成世界首套8.8米超大采高智能工作面、國內首個數字礦山示范礦井和世界首座智能煤礦地面集中控制中心,建成9處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14處示范煤礦、39處智能化煤礦,引領著行業智能開發的方向。
從實現露天煤礦采煤連續工藝的“首臺套”,到持續攻堅高端裝備研發、環境全面感知、煤巖實時識別、數據開發利用等智能技術,再到竭力打造一批地質透明可視、災害預警精準、采掘作業少人的示范煤礦,煤質快檢技術實現了首筆煤炭交易的快速結算,為能源交易帶來了新的效率和便利。國家能源集團憑借科技創新為煤炭產業注入磅礴活力,在露天礦卡無人駕駛、裝載系統智能無人、“黑燈”選煤廠、無人工作面等方面,創新成果顯著,以智慧之力賦能自產煤,已連續34個月保持5000萬噸,為實現連續安全穩產高產保駕護航。
煤電產業高效、清潔、可持續發展。為了全力做好煤電這件大事,國家能源集團深入推進數智技術,首創燃煤發電污染物超低排放技術,并上升為國家規范。數字技術幫助系統50多臺百萬千瓦等級燃煤機組,打造熱效率高、能耗低、運行成本低的煤電機組運行典范,2023年10月投產的湖南岳陽電廠2×100萬千瓦新建工程1號機組,首次在一次再熱機組采用帶平衡發電機的雙機回熱、煙氣三級余熱利用和高位收水冷卻塔等技術,使設計供電煤耗低至267克/千瓦時,再次刷新國內一次再熱百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紀錄。一座座由國能人建設的優質高效火電機組遍布大江南北,一步步將中國燃煤發電機組技術指標推至高峰,筑牢了我國能源供應的基石。
煤化工產業突破瓶頸、技術革新。國家能源集團聚焦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從煤炭中分離出多種品類的煤制油化工產品,并進一步加工成各類生產生活用品,成為全球唯一一家同時掌握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和煤間接液化兩種煤制油核心技術的企業,成功建設運營世界首套、全球唯一的百萬噸級煤直接制油項目和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400萬噸級煤間接制油項目示范工程,實現了煤炭價值的裂變升級。
堅定發展方向,國家能源集團全面鋪開寧東、鄂爾多斯等六大基地建設,積極承擔國家科研攻關任務,煤制油煤化工成功納入國家戰新產業目錄,寧煤MTP項目獲得核準,費托蠟項目一次投料試車成功,煤直接液化二代技術通過工程化風險論證,“大型低溫甲醇洗”等多項成套技術工藝包實現自主開發,國能智深工控系統向化工產業拓展,煤基航天煤油首次應用于火箭發射,為國家在煤化工產業上的戰略性發展,從根本上保障能源安全探索了全新的路徑。
運輸產業跨越式發展、塑造全新格局。在其自營的長達2700多公里的鐵路線上,國家能源集團積極開展智慧運輸一體化管控平臺的架構及方案設計,全力構建運輸產業國產化的數字底座,對運輸產業智慧化建設進行系統謀劃,持續打造“西連新疆、東達渤海、北接蒙古、南下廣東、覆蓋沿海、貫通內河”的宏大運輸格局,智慧運輸建設目標完成96%以上,彰顯了創新高效的建設能力。
在產業鏈智能化建設上,國家能源集團建成了電力產業運營管控系統,形成了“集團-子分公司-電廠場站”三級聯動生產運營體系,建成13個高級智能電站、17個5G+工業互聯網示范站,發布了“祝融云”“云上水電”等能源信鏈產品,新能源場站在15個省區實現100%遠程控制,實現電力產業數據聚合展現,展示了能源與數字技術融合的創新成果。
憑借“數據要素x”典型案例大數據體系,國家能源集團強化總體設計,展開重大先進適用技術的遴選與推廣工作。“綠色港口發展”試點任務以高分通過交通運輸部的現場驗收,自有船舶碼頭岸電實現全面覆蓋,3萬噸級重載列車開行試驗順利完成,翻開交通強國能源領域新篇章。船舶運營指揮系統投運、“一縱兩橫三大樞紐N條通道”的港口布局全面提速,港航創新成效初步顯現,為一體化核心區創新發展塑造了新的宏偉圖景。
產業創新開辟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創新是戰略,也是國家能源集團叩問未來的密鑰。加快未來產業布局,圍繞前沿新技術、新賽道、新平臺,加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培育,培優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是國家能源集團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
立足主責主業,國家能源集團突出時代感、現代感、未來感,以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為突破口,邊發展、邊突破、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瞄準國家提出的6個未來產業方向,制定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工作方案,加快煤基新材料、新能源、工業軟件等研發,設立專業化平臺,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孵化器”,堅持“五化”思路發展新能源,積極布局“新能源+儲能”,推進風光氫氨儲一體化發展,探索發展“虛擬電廠”,推動CCS、CCUS產業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比逐年提升。
立足國家資源稟賦,國家能源集團積極響應能源革命號召,深入發揮產業引領和融通帶動作用,大力推動新能源項目建設,不僅保持著全球最大的風電企業定位,還積極發展新型“水風光儲”一體化能源新業態,青海瑪爾擋“水光蓄儲”千萬千瓦級多能互補一體化基地初具規模,國內最大的“沙戈荒”風電光伏大基地在寧夏騰格里取得顯著進展,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國能共享號”于福建莆田投產,全國規模最大構網型儲能電站在寧東基地并網,浙江梅嶼儲能電站投入商業運營,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可再生能源在整體產業結構中占比快速提升至近40%,大步朝向清潔能源轉型目標邁進。
新能源的開發還聚焦在“綠色氫能產業鏈”上。
國家能源集團牽頭設立了中國氫能聯盟,構建“綠色氫能供應鏈”和“氫能聯盟服務鏈”體系,上線全國氫能大數據平臺,發布全球首個相關標準及評價,率先建成全球首臺耐低溫自動加氫機器人、國內首座重載鐵路加氫站等項目,張家口尚義風光耦合制氫示范項目成功,填補我國兆瓦級大規模風光耦合制一儲一用氫系統運營示范工程空白,涉及海洋、高寒、內陸等多樣化環境,為氫能產業發展貢獻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貢獻了國能智慧與方案,推動能源轉型。
探索數字科技,拓展數字經濟。國家能源集團借助自身優勢,聚力打造“e”態陣列。其中,e商平臺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以煤為主的大宗商品供應鏈協同平臺;e電平臺積極建設綠證交易、熱力銷售平臺;e鏈平臺實現千億級資金業務全部上鏈,資金高效、規范、低風險化運轉成為常態;e購平臺以智能無人評審系統為業務范疇,通過數字監管提升企業規范化運作水平,實現了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無縫銜接。
在新業態的開發中,國家能源集團還借助信息技術,在能源開采、生產、加工、運輸、利用各環節,大量運用大數據、北斗、AI等前沿技術,主動承擔國家北斗應用重大項目建設任務、人工智能產業行業大模型領域鏈主企業任務,通過新質生產力培育,提升了國能科技體系在融入國家重大科技課題,積極對接國家科技平臺方面的適應性和主動性。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
在新的征程上,國家能源集團將繼續著力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堅持國家思維、堅持落實戰略、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守正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以更加堅定的步伐和創新的精神,為實現國家能源安全、綠色低碳發展和“雙碳”目標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