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十幾天來,福州天天高溫。但去鼓山爬山的人明顯感到,鼓山上涼快得很,怎么一到市區連風吹過來都是熱的,空氣能見度也低了很多。對了,這就是所謂的“熱島效應”。
據《福州晚報》報道,近日,福州市環保局成立了以環境監測人員、環保專家、氣象專家為主的“福州城市熱島效應遙感監測”課題組。由于我市剛剛開始采用先進的衛星遙感監測熱島效應,課題組希望通過研究,能在2005年解決我市的熱島效應問題。
據有關部門研究,近幾十年特別是1980年以來,福州城市化的規模越來越大,其城市熱島效應也越來越顯著。
衛星遙感監測“熱島”
城市熱島效應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城市特有的氣候現象。所謂熱島是指在氣溫的空間分布上,城市中心區溫度比郊區溫度高的現象。由于熱島的熱力作用,形成輻合環流,造成從郊區吹向市區的局地風把從市區已擴散到郊區的污染大氣又送回市區,使有害氣體、煙塵在市區上空累積,形成更加嚴重的大氣污染。
市環境監測站從通過對陸地衛星熱紅外波段信息反演得到福州市地表溫度場中看到,由于閩江水體的分割削弱,福州市區熱島分為南北兩大塊,與建成區的分布對應一致。從農村到城市邊緣的近郊,溫度明顯升高。到了市區溫度因城市下墊面差異而稍有起伏。市中心區人口密度和建筑物密度最大,溫度最高,特別是鼓樓、臺江的老城區。
市區(閩江除外)溫度最高的地方為中華映管的廠區,而西湖、左海一帶溫度最低,湖心可跟閩江水體溫度差不多。烏山、光明港和晉安河公園溫度也較低,對周圍溫度起了很好的調節作用。
城市郊區溫差明顯
省氣象局負責人在不久前召開的熱島效應座談會上羅列了幾個數據,表示城郊溫度之差。
據悉,市區溫度一般比郊區高0.4℃~0.7℃。夏天的傍晚最明顯,市區可比郊區高1.5℃~2℃。國際上最高的差別值是11℃。
從年代看,60年代我市市區僅比郊區高0.16℃,70年代市區也僅比郊區高0.17℃,70到80年代稍高一些,為0.2℃。結果80年代后,城市溫度與郊區之差驟然增加。
從風速看,市區的風速為34米/秒,比郊區風速低0.7米/秒。所以從衛星上看,倉山區的一些沙洲、長樂海邊的溫度非常高,但居住在海邊、河邊的人們以及到沙灘玩耍的人們并不感覺到很熱,這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的風速大,一下子帶走人身上的熱氣。而城市里建筑物密集,風速緩慢,且風都是沿著建筑物外表走。所以城市里的人們有時感覺屋外的風挺大的,卻怎么也吹不到屋里來。
熱島效應如何產生
水、綠地、建筑分布、人工熱源……這些都是影響熱島效應產生的原因。
從衛星地圖上看,有水的地方溫度一定低。閩江是整個市區溫度最低的地方,而市區的幾條內河也分別顯示為藍色(表明溫度低)。流量最大的河流其顏色越藍。相對于熱島來說,這些地方稱之為“冷湖”。據了解,隨著城市的發展,我市的內河面積比解放前減少了40%,內河對于調節城市氣溫的作用也越來越小,這就是我市為何熱島效應日益顯著的原因之一。另外,從地圖上觀察,晉安河的溫度低,而白馬河的溫度高,業內人士初步分析,可能河流要達到一定流量才會對環境起調節作用。
這兩年我市的綠化率有所提高,但所種的草大多為馬尼拉草。專家認為這種草雖然好看,但對溫度的調節作用不大。因為這種草比較矮,只是在地面鋪上薄薄的一層。專家建議福州可引進一些其他品種的草。另外,樹種也應多樣化,不要只種榕樹。榕樹雖然遮陰,但根系繁雜,對地下管道起一定的破壞作用。
據福州市規劃設計院的陳碩同志介紹,2001年以前金山地區溫度還很低,但隨著金山的開發,近來這片地區的溫度急劇上升。可見建筑密集也是導致熱島效應的重要因素。金山地區是下一步熱島監測的重點。從監測情況來看,工業建筑比住宅建筑溫度更高,中華映管的廠區全市溫度最高就是一個證明。
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多,人工熱源也不斷增加。夏天天氣一熱,人們就開空調。可空調越開越多,室外的溫度就越來越高,整個城市的溫度也不斷增加。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此外,汽車尾氣、鍋爐等也導致熱島效應的人工熱源。
熱島效應污染空氣
九三學社的委員戴黎表示:“熱島效應并非全是壞處。但肯定是弊大于利。”
在這種“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城市上空的云、霧會增加,使有害氣體、煙塵在市區上空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