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煙雨籠罩的沈陽渾南河畔,已經完全停工了3個多月的環保集團廠區寂靜蕭瑟。門衛室里幾位值班女工正在無所事事地打麻將。而位于沈陽市區的環保集團總部(ST環保原辦公地)大門緊閉,透過玻璃,屋里橫七豎八的桌椅上塵埃一片。
時間的流逝磨滅了曾經的輝煌,這就是那個曾經在1998年到2000年與銀廣夏、東方電子等公司齊名的績優藍籌股、大牛股。
6月18日,ST環保公告,因涉嫌信息披露虛假等違反證券法規行為,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證券業內一位知情人士指出,早前深交所已經幾次就信息披露問題譴責過環保股份,此次證監會出面,是權衡多方面利益后作出的選擇。
財政補貼泡影
沈陽特種環保設備制造總廠是環保股份的主體,記者在廠區看到,占地不足200畝的區域內雜草叢生,露天堆積的原煤和瓦礫以及色彩剝落的廠牌顯得此處已經很久無人過問。據了解,工廠自2000年來就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環保集團至今還因非典放假。
據一些老員工回憶,20年前,環保股份還只是一個街道辦的集體企業,幾十個人,當時“劉書記(環保股份的創始人、前董事長劉桂琴)很有魄力,對大家也好,很快廠子就發展起來了”。
1997年5月,環保股份在深交所上市,流通盤3300萬股。隨后三年里,進行了多次大比例的送、轉股,ST環保總股本達到56598萬股,流通股19392萬股。支撐股本變化的應該是業績的增長,上市后的幾年時間里,公司的業績就像坐上了過山車:1998年,環保股份的主營收入為2.55億元,進入1999年,一飛沖天達到6.9億元,2001年回落至2億元,到2002年則只有0.18億。
對于公司曾有如此高的收入,這些老員工表示不清楚,根據這些老員工的回憶,環保總廠的特種環保器材是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在他們的記憶中,有時一周只上三天班。工資從來就很少有超過500元的時候,公司如此高的收入從何而來?
公司的公開資料顯示,支撐環保股份利潤源源不斷的一項收入是財政補貼。據知情人士透露,1997年上市時,在劉桂琴的活動下,環保股份與沈陽市政府和市建委、市財政局簽署一份協議,市財政每年向環保股份補貼6000萬元,以加強沈陽環保工作力度,而馬向東就是當年主管財政的副市長。“慕馬案”東窗事發后,與之簽署的協議就此停止,每年6000萬元的財政補貼就此變成泡影。
污水處理廠工程
在環保股份業績增長的神話里,南部污水處理工程不僅是其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的主要來源,而且“由于其環保示范效應,為公司帶來了全國各省市的大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定單”。
事實上,關于污水處理廠的問題早在1999年年報中已經初顯端倪: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在當年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中提到,公司所承建的南部污水處理示范廠工程總造價為2.4億元,雖然已投入使用,但實際發生成本僅有6571萬元,并且未辦理竣工決算。工程決算成本與已發生的成本存在差異高達73%。
而該公司的年報中對此事僅一筆帶過。
據環保股份1999年年報顯示,當年主營業務收入6.9億元,較上年增加170%,主要為南部污水處理工程進度提高,增加收入所致。當年南部污水處理工程確認收入達到了50948萬元。而該項目的毛利潤達到了28688萬元。
2002年7月13日,深交所對環保股份發布譴責公告,指出環保股份所承建的南部凌空污水處理廠工程原計劃建設規模為日處理污水50萬噸,后沈陽市計委作出了調減污水處理廠建設規模的決定,將該工程規模調整為日處理污水20萬噸,由此需要對該工程的收入、成本進行了重新計算,調整以前年度“會計差錯1.23億元”,分別“調減了1999年度凈利潤1.82億元”,“調增了2000年度凈利潤0.59億元”。但環保股份并未及時做出信息披露并相應調整帳務,而是按照原預算計入收入。
2000年中報顯示,環保股份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156萬元,實現利潤總額為17882萬元,凈利潤15341萬元。其中收入的大量增加同樣也是來源于南部污水處理廠和南部污水處理示范工程。但2001年底,深交所發布的一次譴責公告顯示,環保股份2000年中期業績虛增收入約2.2億元,并且當年多項重大合同發生變更,公司未履行及時披露義務。
糠殼里榨油
剝開偽裝,環保股份的家底并不殷實。但“糠殼里也能榨油”,在環保股份業績虛增、股本翻番的同時,其在二級市場股價也是扶搖直上。
上市當年8月,10轉增5后,環保股份股價除權到8元。連續三年的轉送后,環保股份股本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