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的重要活動“中國—歐洲大城市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高級工程師余小萱做了《奧運與環境保護》的報告,他介紹了在可持續性發展的框架內舉辦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北京將在環境保護方面采取十個方面的措施。
1、規劃選址。線路和場館選址符合城市規劃的體育和文化設施用地范圍,避開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地區。
2、清潔能源。場館建設將建筑節能作為重要原則,廣泛采用節能器具,設計中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風等技術手段。奧林匹克公園、各場館的路燈、草坪燈、公共廁所照明、綠地灌溉等,全部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奧林匹克公園周圍地熱資源可供50萬平方米采暖,可滿足奧運村47萬平方米使用量,制冷采用16℃—17℃的地下水和熱泵技術。奧運村洗浴熱水每天1143立方米則采用太陽能集熱管技術提供。購買電網中的風力發電。
3、清潔交通。利用公共交通組織奧運交通,制訂公交優先政策,奧林匹克公園內采用零排放車輛和超低排放車輛。奧運村建設自行車道,鼓勵騎用自行車。
4、保護資源。節水、節能是一切奧運設施建設和活動組織中的必要原則,建設中將采用各種節水、節能建筑材料和設備。回用處理后的中水和污水。奧林匹克公園每天排水1.1萬立方米,其中30%處理后就地洗車、沖地和綠化灌溉,70%處理后用于公園內大塊綠地灌溉。
5、廢物管理。限制一次性物品使用。場館和有關商業、旅游設施內全部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其中60%的廢紙、塑料、易拉罐回用,35%的有機物進行堆肥處理,5%的石礫填埋。醫療廢物單獨處理。
6、綠化植樹。奧運工程用地綠化面積總比例40—50%。奧林匹克公園建設一塊760公頃的綠地。選擇適宜綠化品種,特別是本地物種。
7、綠色產品。部分輔助設施、材料和器具使用可再生材料或再生材料制作,主要印刷品使用再生紙。
8、高新技術。2004年北京實現現有ODS替代。燃料電池技術用于奧運會使用的部分機動車。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減少車輛繞行和堵塞,減少污染物排放。新型建筑材料技術,如可降解大氣污染物的“納米”技術建筑涂料。采用其他對環境有益的新技術。
9、清潔施工。施工中,各項活動須與上述環保措施保持一致,并采用降塵、降噪、合理運輸等措施,不影響市容和居民生活。
10、環境教育。在長達8年的工作中,全市將有數萬名兒童、家庭參加建設綠色校園、綠色社區的活動,利于環境的消費習慣逐步養成,全社會環境意識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