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山市石龍區是一個煤炭之鄉,在近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含煤面積達28平方公里,且煤層厚,煤質好,總儲量達數億噸。在前幾年有一段時間,這里煤礦安全事故接連不斷,被稱為平頂山市的“死亡黑三角”。僅1996年至1998年10月,全區就發生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8起,死亡240人,每生產100萬噸煤死亡113人。近幾年來,該區全面貫徹落實煤炭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對煤礦秩序進行強力整頓,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對煤礦安全生產管理體系進行了全面創新,探索出了一個能夠確保鄉鎮煤礦安全生產的有效管理模式。自1998年10月至今,該區沒有再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百萬噸產煤死亡率下降為“零”,而煤炭產量卻有了大幅度提升,實現了全區礦業秩序從大亂到大治的歷史性轉變。 1.抽調煤炭生產管理內行,組建強有力領導班子。煤炭生產過程危險性很高,導致事故的因素很多,確保煤礦安全是政治性、技術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作為煤炭主產區的領導班子主要成員和主管安全生產的領導干部,對煤礦安全問題必須了如指掌,能夠做到思路清晰,抓到實處。平頂山市委、市政府在1998年調整石龍區領導班子時,充分考慮了這一因素,區委書記、區長、主管煤礦副區長以及區煤炭局長,都在全市范圍內挑選有煤礦專業本科學歷、長期從事煤炭生產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優秀干部,以這些干部為主體,組成了石龍區黨政領導班子。新組建的區領導班子,不辜負市委市政府和全區人民的厚望,把保證煤礦安全看成石龍區一切工作的生命,把實現煤礦安全提高到能否在全區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提高到對礦工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情感問題的高度來看待,很快在安全生產方面打開了局面。 2.鐵腕治亂,確保煤炭生產的基本秩序。經過對全區煤炭生產狀況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區領導班子很快弄清了導致石龍區煤礦事故頻發的各種因素。主要是開采秩序亂,煤礦數量多,礦井密度大。全區煤礦達670多座,每平方公里28座,可謂三步一井、五步一礦。從管理方面看,資源審批和供電秩序混亂,爭搶資源、亂采亂挖、越界開采、無證開采、一證多采情況嚴重;煤炭生產從業人員素質低下,大部分礦長是文盲半文盲,基本沒有專業技術人員,“昨天扛鋤頭,今天當礦頭,安全不安全,出煤就是錢”,煤礦設備差、規模小、井筒細,通風能力不配套,不適應高瓦斯礦區生產要求。在摸清情況基礎上,區委政府下決心從治亂入手徹底整頓煤礦生產秩序。他們提出了“關閉、聯合、提高”為主要內容的整頓思路,按照國家政策要求,對應該關閉的礦井堅決關掉炸掉,頂住一切說情風,天王老子打招呼也不行。一年多時間內,共關閉炸掉小煤窯540多座;對于少數手續齊全,礦井質量高、基礎好的單井礦,組織引導進行聯合改造,全區共保留礦井70座,每座年生產能力都在6萬噸以上。在此基礎上,對保留下來的煤礦進行全方位規范、改造,提升管理、技術和設備水平,從而使全區煤礦整體上呈現出良好秩序。 3.實行“三委派”制度,從根本上解決鄉鎮煤礦缺乏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安全生產監督不力等問題。經過秩序整頓,全區不見了井架林立、混亂無序的景象。石龍區委區政府一班人清醒認識到,治亂只是治表之方,要保持安全生產的持久性,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的、嚴密的安全管理體系,必須從鄉鎮煤礦實際出發進行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永保安全必須治本。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創新性的就是在全區煤礦實行了“三委派”制度。 一是政府向每個煤礦委派安全礦長,保證生產一線安全措施的實施。他們面向社會公開選聘有大專以上學歷、有一定煤礦生產管理經驗、有一定技術和業務能力、有一定領導管理水平的專業人員,作為政府直接管理的干部選派到每個煤礦,專職負責安全生產。他們制定了安全礦長管理、考核、監督辦法,要求每個安全礦長每月必須在礦25天,每月下井不得少于15個班次。政府對這些安全礦長實行高薪聘用,選優汰劣,出現事故,一票否決。經過安全礦長的充分發揮作用,使煤礦井下安全狀況迅速好轉,礦工安全意識和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安全制度得到完善和落實,煤礦面貌明顯改觀。起初一些煤礦礦長對安全礦長不理解、不歡迎,后來就出現了理解、歡迎,而且放手、放心、離不開的局面。
二是向所有煤礦選派技術副礦長,從組織人力上把煤礦科技進步落到實處。繼安全礦長選派之后,石龍區又面向社會為每個煤礦公開選聘一位技術副礦長,要求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在煤礦有5年以上管理經驗,年富力強。也由政府統一管理、定期考核。從而使鄉鎮煤礦缺乏高層次技術管理骨干的問題得到了普遍解決,使煤礦技術進步、設備改造、技術培訓、特別是信息化的推進有了專職負責人。
三是向煤礦派出安全特派員,形成溝通區委區政府與每個煤礦聯系的安全生產監察監督體系。2000年初,石龍區委區政府從區直各單位抽50多位基本素質好、有培養前途的優秀年輕干部派到各個煤礦,擔任安全特派員。安全特派員的主要職責是,代表區委、區政府對煤礦安全生產實施全方位監督,監督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監督煤礦安全各項規定和措施的實施,監督安全礦長、技術副礦長履行職責狀況。安全特派員及其派出單位對所包煤礦安全也實行責任制,從而把煤礦安全與區直單位聯系起來,與特派員個人利益和成長進步聯系起來。
石龍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安全礦長、技術副礦長,絕大多數來自平頂山地區虧損、破產或資源枯竭的國有煤礦,既安置了下崗失業人員,也使國有煤礦優秀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到鄉鎮煤礦找到了用武之地,收到了兩全其美的效果。
4.強力推進煤礦設備改造和技術進步,為安全生產提供堅實可靠的物質保證。多年來,鄉鎮小煤礦普遍存在基礎條件差、安全投入少、設備質量低、安全隱患多的問題。針對這一現象,石龍區委區政府堅持從基礎抓起,狠抓生產設備更新改造,大力引進推廣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設備和儀器,對不符合要求的堅決淘汰。從1999年以來,該區先后組織一系列會戰,對礦井提升系統、通風系統、雙回路供電系統、漏電保護系統、瓦斯自動報警系統、地面微機監控系統等進行全面技術改造或設備更新,使全區所有煤礦實現了機電設備標準化和監控系統信息化。以瓦斯檢查為例,該區屬于多瓦斯煤區,傳統的方法靠瓦檢員深入井下現場監測,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受瓦檢員主觀因素影響較大,不能保證瓦檢員永不疏忽、永不疲憊。從2000年起,該區強制性要求每個煤礦安裝了永不疏忽、永不疲憊的“瓦斯自動監控報警系統”,并與地面控制室和全區安全系統聯網,從而大大提高了煤礦安全系數。
5.堅持科學預防為主,完善煤礦安全制度保證體系。煤礦安全重在預防。煤礦生產第一線是群體性勞動,一旦發生災難基本上都是重特大事故。事故發生以后無論多么嚴肅處理責任人都無法挽回礦工生命和財產損失。基于這種認識,石龍區委區政府提出,必須在抓煤礦安全的思維方式上來一場革命,著重抓預防,著重抓事故隱患的排查和消除,“隱患就是事故,違章就是殺人”成為全區煤礦的共識。在抓預防方面,他們著力抓了幾個方面,一是與焦作礦院等煤炭生產科研院所結合,對全區煤田地質構造以及每個煤礦可能發生水、火、瓦斯等災難的成因和預防開展專題科學研究,形成了用以指導安全生產的科研報告,填補了我省煤炭生產方面科研理論指導鄉鎮煤礦生產的空白。二是區煤炭管理局和煤炭事故搶險救護隊整體上實行職能轉變,由主要坐等事故處理變為主動出擊、排查隱患的服務局和“煤礦醫生”。三個救護隊包片負責,定期下井,查找隱患,及時排除,并把發現隱患當成事故追究責任人,從而有效地把煤礦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三是在全區煤礦系統形成強制性、威攝性的制度體系,實行嚴格的依法治礦。這些制度不僅包括具體生產過程以風定產、以風定人、瓦斯日志、隱患日記等制度,而且還包括安全檢查日、安全例會制、整改檢查制以及事故隱患追究制、事故責任追究制、不服管理處罰制、違法經營處罰制、有功人員獎勵制、重大貢獻重獎制等等。區委書記陳黨義經常講,一定要讓煤礦安全制度體系成為“鐵的制度”、“鐵的法規”、“鐵的原則”,編織成一張“高壓電網”,讓任何人都不敢碰、不敢摸、更不敢逾越。這些話足以表明了石龍區抓安全制度建設、做到預防為主的特點。
6.堅持以人為本,切實提高煤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鄉鎮煤礦大多是前些年土法上馬開采的,礦長文化水平低、技術力量缺乏,一線工人基本上都是農民工、臨時工,缺乏技術和安全基本知識。而煤礦所有者又往往短期行為嚴重,不注意進行人才培養、職工培訓和安全教育。1998年,石龍區對全區煤礦從業人員素質狀況進行調查,發現受過系統教育培訓的只占0.16%。面對這樣的人力資源基礎,他們著力抓人才引進、培養和職工培訓,不僅引進安全礦長、技術礦長,而且對所有煤礦技術崗位從業人員專門舉辦培訓班,做到持證上崗,對所有下井工人,下井從業前必須進行為期兩周的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做到先培訓、后下井。他們把本區發生的一些重特大惡性事故錄像做成光盤,定期對礦工進行教育,從而把安全意識和技術要領落實到每個職工的心上。
鄉鎮小煤礦是我國煤炭生產體系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安全有序地發展鄉鎮小煤礦生產,對于支持我國工業發展和能源建設,對于確保煤炭資源充分利用,更好地為國有大礦拾遺補缺,對于發展和繁榮地方經濟,擴大社會就業等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鄉鎮煤礦的關鍵是一個安全問題。石龍區近幾年探索形成的一整套安全管理模式,表明鄉鎮煤礦安全是有規律可循的,是可以從總體上實現小煤礦安全生產的。在煤礦安全生產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的今天,我們期望石龍區的經驗能夠在更大范圍得到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