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洋中穿梭的各種船舶在收獲著貿易繁榮和巨大財富的同時,更彰顯著一個國家戰略視野的高度和廣度。經過上世紀70年代的“起步期”、80年代的“奠定基礎期”、90年代的“快速發展期”,我國海運業進入了21世紀的繁榮期。特別是經過“十五”的洗禮,我國海運業開始準備由大到強的跨越。
發展環境內外并蓄 海運業搭上“開往春天的地鐵”
改革開放為我國海運業發展奏響了前奏。經過20世紀80年代“奠定基礎”,我國大型海運企業于90年代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紛紛進軍國際市場,發展海外網點,并運用“貸款造船、經營還貸、滾動發展”模式,迅速提升實力。
海運業發展并非一路春風為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引發全球性經濟走弱,海運業隨之陷入低谷,甚至有海運企業在生存邊緣徘徊。當時,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中遠集團受到不小沖擊,但是“兩個轉變”的適時提出并堅定不移地實施,使其有驚無險地等到了市場拐點。
隨著“千禧年”的到來,我國加入WTO為海運業開創了廣闊的國際競爭空間,中國的土地上也增加了由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世界前20位國際集裝箱班輪公司設立的獨資、合資公司或辦事機構。與此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名詞代替了“走出去”,海運業這一“外向型經濟”以超前的意識,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在“引進來”、“走出去”的互動中,積極地融入世界經濟當中。
中遠集團就是在融合過程中,通過資本運作,加速擴張運力,憑借目前730多艘4500萬載重噸的運力規模,位居世界海運企業榜眼之位。
成立于1997年的中海集團,經過短短10年的發展,積極融入國際市場競爭,并運用獨創的“反周期運作”戰略,神奇地發展成為我國第二大海運企業,躋身于世界海運企業第八位。
海運市場的無窮魅力同樣吸引著民營海運企業。河北遠洋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河北遠洋”)這家于1998年還處于虧損邊緣的民營企業,僅用不足10年的時間,便發展到運力規模42艘船舶512萬載重噸,成為我國第三大航運企業。
新的《中美海運協定》在經歷了3年談判及半年多準備之后,于2004年4月生效。《中美海運協定》的簽署并實施,確立了我國與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在海運業合作互惠的框架,為我國海運企業在美國開拓市場創造了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截至2006年年底,我國已同世界68個國家簽訂了《海運協定》。
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國際海運條例》、《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資國際航運船舶特案免稅登記政策相繼出臺,保障并推動著我國海運業在國際貿易和國民經濟的舞臺上發揮作用。
據統計,截至2006年年底,我國從事國際運輸的船公司260多家;中國旗船舶約1508萬總噸;無船承運人、國際船舶代理企業數量快速增加。
支撐經濟崛起 船隊向專業化、大型化、規模化發展
繼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14221億美元之后,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7606億美元。傳統的大宗商品出口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其中服裝、紡織物(制品)等出口均呈大幅度上升態勢。
支撐我國經濟崛起的正是我國迅速發展壯大的海運業。有數據表明,我國對外貿易對海運業的依存度達到90%,更重要的是,海運業帶動了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解決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并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百姓生活。據統計,目前我國擁有海員51萬,加之陸岸管理人員以及船代、貨代等相關領域從業人員約100萬,我國每900人中便有一位與海運相關的從業者。
一份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排名前50位的服裝紡織品出口企業中,半數以上企業來自長江三角洲,1/3的企業來自廣東。無論是紡織品出口,還是支撐鋼材生產的鐵礦石進口,無不依靠海運。
目前國內主要的5家從事航運業的中央直屬企業——中遠集團、中海集團、中國長航集團、中外運集團和招商集團下屬的招商輪船,承擔了我國進出口貿易中80%以上的運輸量。
在能源戰略儲備方面,海運業更是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度不斷提高,我國煤炭進口持續增長,海運業作為國家能源儲備戰略的支撐,無可替代。
在我國海運業的繁榮與再發展的道路上,海運企業及其專業船隊正在由傳統的綜合性向專業化、大型化、規模化轉變。
本世紀初,國內各大航運企業已經完成了專業船隊的建設,以不同貨種為標準,干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輪、液化氣船、特種船、客滾船、商品車滾裝船等細分市場建立并發展成熟,各專業船隊通過借助集團總公司的統一品牌、統一戰略,發揮規模發展、集約經營的優勢,國際競爭力漸強。
中遠集團旗下的中遠散貨擁有全球最大、實力最強的干散貨船隊,約占國內干散貨船總運力的68%,中海散貨運力位居第二,約占16%。集裝箱船隊在市場的作用下,船舶噸位從5000標箱“一溜小跑”攀升1萬標箱。2004年7月,當我國首艘8000標箱“中遠長灘”輪首航之后,數艘8000標箱集裝箱船舶于隨后的幾個月內投產。2005年年初,我國首批1萬標箱的集裝箱船訂單的簽訂使8000標箱的集裝箱船很快淡出了人們的話題。
骨干油輪船隊不斷發展,中海集團下屬的油輪公司、中遠集團下屬的大連遠洋、招商局集團下屬的招商輪船、長航集團下屬的南京油運的油輪船隊規模迅速擴大,四大油輪船隊紛紛開建并投用30萬噸級超大型油輪VLCC。以中海發展有限公司油運公司為例,該公司VLCC擁有量發展到目前的3艘,總運力規模躍升至66艘共363萬載重噸。
擁有更多話語權 海運“中國因素”影響世界
用google搜索海運“中國因素”,28.8萬項可供參閱,其影響由此可見一斑。“中國因素”自2004年被首次提出以來,如持續的狂潮席卷全球海運業及全球經濟。
2004年或更早,便有經濟學家預言“中國因素”的影響。中國的海運企業家們認為,未來若干年,“中國因素”將以其對市場的重要影響吸引著全球海運業的目光,國際航運業只有加強合作,才能實現與“中國因素”的共同成長、實現共贏。
在“中國因素”的推動下,國內海運企業及相關機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動作頻頻:
——海運企業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戰略合作頻見報端。巴拿馬運河擴建工程中,也有我國海運企業參建的碼頭項目;
——海運企業以發展的戰略眼光審視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在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崛起的過程中,謀求發展空間;
——海事相關機構參與更多的國際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使我國海運企業國際地位得以提升,中國船級社(CCS)參與《油輪和散貨船共同結構規范》的制定,并于2006年5月開始,作為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的主席單位,以“和諧理念”在國際海事界刮起“中國旋風”,確立了CCS乃至我國海運業在國際海事組織中的地位。
自1989年以來,我國已連續9屆當選為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較好地完成了履約國的義務,維護了我國良好的海運大國形象。
一切都在證明,我國海運業正以自己獨有的姿態,在國際舞臺上掌握著更多的話語權。中國的海運業在經歷了被世界影響和改變的過程后,正在影響和改變著世界。
來源:中國交通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