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曾培炎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4年年會上如是說;“節能冰箱每兩天可節省出一杯綠茶,同時也為地球增添一片清新。”這是近日出現在北京地鐵列車中的一則廣告;“售貨員,這空調是節能環保型的嗎?”在石家莊人民商場,一位年輕女士在選購商品……
  近年來,當“油荒”、“電荒”甚至“煤荒”等能源短缺信號頻頻閃現的時候
,從高層領導到普通百姓都開始極為關注能源問題,節約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一年之計在于春。京滬兩地在陽春三月謀求發展大計時,不約而同地把節能與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議題。
  3月下旬,記者應邀到上海參加“節能與可持續發展政策研討會”。上海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能源對外依存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更是對節能工作最為重視的城市。在這里誕生了由人大以法規授權形式成立的中國第一家專司節能的行政執法機構——上海市節能監察中心。
  上海市節能監察中心主任陳汝媚女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節能監察中心以落實全市節能降耗增效目標為主要任務,5年間萬元GDP能耗由1.42噸標準煤下降到1.13噸標準煤,累計節能量達10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0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10萬噸,為實現上海市大氣質量基本達到二級指標做出了積極貢獻。
  來自美國的能源專家、能源基金會執行副主席歐道格(Douglas Ogden)說:“現在地球村的概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在世界任何角落,不管誰往大氣層注入什么,我們都要共同承受。上海市重視節約能源,倡導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對中國也是對全世界的貢獻。”
  “隨著上海市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能源的需求量會愈來愈大。”出席研討會的上海市副市長唐登杰說,“特別是近兩年,華東電力供應缺口較大,能源短缺已成為制約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市能源利用效率雖然近年來有了較大提高,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尚有很大的提高潛力。”
  如果說此次上海會議重點關注的是上海本埠的能源狀況的話,那么在同一時間于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召開的另一個會議——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4年年會,關注的則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個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論壇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發表了被媒體評價為“極其精彩的演講”。他說:“我國還沒有完全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建國50多年來,我國的GDP增長了10多倍,礦產資源消耗卻增長了40多倍。平均每增加1億元GDP就需要高達5億元的投資。”
  特別是近兩年來,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是建立在能源高消耗基礎之上的高增長。據馬凱介紹,去年我國消耗的各類國內資源和進口資源約合50億噸,而創造的GDP僅相當于世界的4%,投入產出比例明顯低于國際平均水平。高消耗換來的增長,導致廢棄物排放多、環境污染嚴重。我國單位GDP的廢水、固體廢棄物排放水平都大大高于發達國家。由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加劇了能源、資源短缺的壓力,帶來了煤電油運全面緊張,經濟運行繃得過緊等問題。
  馬凱在演講中運用了一個頗帶感情色彩的排比句式:“粗放的經濟增長是低效益的增長,使人們得不到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收入增長;粗放的經濟增長是高消耗的增長,必然會過度索取自然,帶來生態退化和自然災害增多,導致社會財富減少;粗放的經濟增長是高排放和高污染的增長,必然會給人民的健康帶來損害。”
  上自專家學者,下到普通百姓,節能意識深入人心
  中國響起一個越來越強的聲音:節約資源應成為基本國策
  節能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全球性課題,世界許多國家都極為重視。1997年12月,160個國家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了旨在限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京都議定書》。1998年5月29日,中國成為第37個簽約國,加緊了對節能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探討和落實。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然而,我國資源稟賦的“本”并不“強”。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警告說,“如果不轉變這種竭林而耕、竭澤而漁、竭礦而采,不顧自然、不計代價、不問未來的經濟增長方式,無論從近期看,還是從長遠看;無論從國內資源看,還是從地球資源看;無論從當代人的發展看,還是從后代人的發展看,都是難以為繼、不可持續的。”
  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中國節能協會副理事長岳鹿群等眾多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的答案是:節約資源,提高能效,加強環保,造福子孫。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完成的《中國國家能源戰略和政策》甚至提出“為確立節能的重要戰略地位,建議將節約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此提議得到全國人大代表的贊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陳虹、黃鳴等30多位代表撰寫議案,主張把節約資源和計劃生育、環境保護一起列為“基本國策”。
  “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不僅是國家最高智囊機構及眾多專家學者的權威建議,也得到大多數民眾的認同。”中國能源網負責人、北京群鷹公司董事長馮麗雯近日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能源網的調查表明,高達91.9%的網民贊成把節約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
  記者近日就節能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北京、上海、太原、石家莊等地街頭對普通市民進行了隨機采訪。多數受訪者表示,在平時生活中很關注節能,不僅在用水用電方面加以注意,而且購買了節能型家用電器。太原市一位姓王的女士說:“我家的空調、洗衣機、電冰箱都是新買的節能環保型產品。雖然價格貴了點兒,但我算了一下,還是挺值的,能省不少水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現在相當多的民眾節能意識逐漸提高,但他們對于相關節能知識的了解仍較欠缺,日常生活中的“無意識浪費”造成的損失仍很巨大。據節能產品認證中心的調查顯示,我國城市家庭平均每天的待機能耗為0.36千瓦時,相當于使用一盞15瓦至30瓦的長明燈。一年下來,每戶人家的待機耗電量為131.4千瓦時。
  “我們不可能在一個早晨把一切變得美好。”
  中國要建立節能型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有許多路要走
  在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中,如何合理使用和節約能源,以保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世界必須面對的課題。
  據調查,工業耗能、建筑用能和交通用能是我國3個最大的用能部門。在上海節能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建議:一方面,要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切實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作為發展經濟的主線,抓好質量管理,嚴格成本核算,降低物耗和能耗,控制污染物排放,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降低工業化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縮短傳統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要制定建筑節能標準,建設快速交通系統和高新機動車輛技術政策,以加強建筑、交通節能。
  專家們建議,在注重各行業用能改革的同時,還應積極開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開發利用新能源為目標的能源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堅持節約與開發并重,力求合理高效用能。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加速發展天然氣,依靠國內外資源滿足國內市場對石油的基本需求,積極發展水電、核電和先進可再生資源,提高優質能源比例。
  健全的法律法規是實現節能與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石。我國能源體系的巨大缺陷就是法律法規不配套,當務之急是要完善節能法并加快制定《節能法》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引導和規范全社會用能行為,為節能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在實施一系列節能與可持續發展措施的過程中,政府更要發揮宣傳主導作用,加強節能與可持續發展管理體系的建設,建立和完善相關經濟激勵政策、制定終端用能設備能效標準,編制長期節能與可持續發展規劃和計劃。同時,還要建立科學高效的用能機制,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能源光榮,浪費能源恥辱,全民共建可持續發展之路”的良好氛圍
  “我們不可能在一個早晨把一切變得美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指出,“可持續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重要的是,我們已經樹立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并且在朝著這個方向積極努力。我們有理由對中國新的政策和發展前景作樂觀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