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淄博市王莊煤礦了解到,由該礦自主研發的“高水充填”技術地面仿真實驗取得決定性成功,長期制約國內外煤炭開采的“三下”壓煤難題初現破解曙光。
據悉,長期以來由于找不到地下采空區的有效回填途徑,一方面導致采空區地面大面積沉降,大量寶貴耕地淪為湖面,直接破壞村莊、工業、農業、交通及居住環境;另一方面也造成建筑物下、鐵路公路下、水體下壓煤嚴重,大量煤炭資源根本不敢開采。以王莊煤礦為例,盡管其主采煤種優質主焦煤屬國內稀有煤種,但受傳統開采工藝所限,儲量高達1億余噸的“三下”壓煤無法采出,導致該礦煤炭可采率僅有1/3,實際年開采量僅13萬噸。
為最大限度減少煤炭資源浪費,提高煤炭開采率,該礦與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等組成聯合攻關小組,經過兩年多逾千次試驗,首創并成功完成了高水充填地面仿真實驗。
7月8日,記者在仿真實驗現場看到,廉價的工業廢棄物粉煤灰等以含水量達40%的流體形式,在2個小時內經管道以自流方式由地面直接輸送到1500米以外的井下采空區。充填材料在3個小時后變稠;6個小時后形成堅硬的支撐體,開始膨脹后可將任意形狀的采空區充滿填實,從而實現100%接頂;24小時后最大抗壓強度達到10.5兆帕。
在6月27日舉行“高水充填”實驗現場報告會上,青島理工大學理學院院長王謙源指出,這項技術與水沙、矸石、膏體等正在探索且并不成熟的充填方式相比,優勢顯而易見:上述三種方式由于無法解決采空區接頂、100%充滿及充填材料縮水等難題,因此填充后多少都會出現地面下沉。而“高水充填”由于具有“易輸送、任意成型、易接頂”三大特點,不僅有效避免了上述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實現邊開采邊填實,徹底消滅了煤礦的老空區現象,使得礦壓不再顯現、支護不再繁雜、地面不再沉降,并由此完全避免了惡性頂板、透水和瓦斯等礦山災害,及其對地面工業、農業、交通、建筑等設施的危害。山東科技大學特殊材料研究所所長連傳杰補充說:由于這一技術所采用的充填材料是粉煤灰或建筑垃圾等,因此還可變廢為寶,最大限度減少因廢棄堆放帶來的環境污染。
王莊煤礦礦長石建新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我們自主研發的這項技術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實施生產試驗,預計2010年就可大規模應用于煤炭生產。屆時僅王莊煤礦就能解放出“三下”壓煤5000萬噸,產生直接效益500多億元,每年還可消化粉煤灰50萬噸!
省煤炭工業管理局副局長鄭曉光指出:“山東省既是能耗大省,又是煤炭資源貧。喝∶禾抠Y源占有量僅為全國的2.2%,而消耗量卻占到全國的5%;煤炭貯量80億噸,而‘三下’壓煤就占到40億噸。如果“三下”壓煤不能得到有效解放,按現在每年1.4億噸的開采量,全省現有的煤炭資源僅夠開采不到28年。如果王莊煤礦這項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自主創新成果能大規模應用,僅解放“三下”壓煤一項就意味著山東省煤炭又可多采十幾年!”
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