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風電走在全國風電發展的前列。昨天,甘肅省省委書記陸浩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暢談甘肅風電發展。陸浩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在甘肅,發展風電是一項關系全局的大戰略,一定要把這件關系甘肅長遠發展的大事辦實辦好。
陸浩說,甘肅特殊的自然條件,既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創新發展理念,著力轉變發展方式,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從發展風電產業入手,著力打造能源大省,就是推動甘肅科學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問題的提出
甘肅是一個以生產能源原材料為主的老工業基地,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我們一直致力于培育新興特色優勢產業。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2006年我們提出了建設河西風電走廊、再造西部陸上“三峽”的戰略構想,隨后國家發改委批準了建設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規劃,從而風電產業的發展被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
一是河西走廊具有發展風電產業的優越條件。甘肅的河西走廊風能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酒泉市的瓜州縣、玉門市荒漠地區及肅北馬鬃山地區素有“世界風庫”之稱。整個河西走廊的風能資源理論儲量約2億千瓦,占全省的85%,其中僅酒泉市初步測定可開發利用的風能就在4000萬千瓦以上,發展風電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綜合優勢。其一,風力能量密度大,風能富集區年平均有效風功率密度在每平方米150瓦以上,風速年內、年際變化小;其二,年有效發電時數長,年有效風速時數在6000小時以上,年滿負荷發電在2300小時左右;其三,風力發電的氣候環境好,極限低溫不低于零下30攝氏度,空氣濕度低,沒有鹽霧、冰凍等自然災害,有利于風機壽命的延長;其四,風電場的建設條件好,易開發建設的風電場大都在荒漠戈壁之中,臨近交通干支線,地勢平坦廣闊,不需占用耕地,投資成本低。近年來,國內各大發電公司紛紛前來投資,河西走廊的風電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目前,酒泉地區已建成5個風電場,到今年年底總裝機容量可達100萬千瓦,最近通過特許權招標投標將新建380萬千瓦風電場,“十一五”末裝機將達到516萬千瓦。與此相適應,省內的風電裝備研發與制造能力都有了較大幅度提升。
二是風力發電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能源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初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以來,能源日趨緊張,世界各國相繼制定法律,以促進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進入21世紀,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走高、石油資源的日趨減少,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引起發達國家和耗能大國的普遍關注,風力發電成為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首選。近年來,全球風能的累計裝機容量以年均24.8%的速度增長,目前全球范圍內安裝的風力發電機已突破10萬臺,裝機容量已達到9410萬千瓦,市場產業規模超過370億美元。風電開發較早的丹麥,國內的風電裝機容量313.6萬千瓦,風力發電占整個電源的25%,風電機組主導全球市場,出口占全球銷售量的一半以上。德國作為風力發電的領軍國家,風電總裝機容量達2062萬千瓦,提供了全國6%的電力需求。西班牙也是風力發電的大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162萬千瓦。風力發電起步較遲的美國,1999年風電裝機只有200萬千瓦,到2006年就達到1160萬千瓦,短短7年時間增長了4倍多。印度是亞太地區風電發展最快的國家,2006年風電裝機達到627萬千瓦,成為世界第五大風電生產國。在歐盟27國,風力發電已超過天然氣成為最大的新增能源。由此可見,風電產業正在異軍突起,產業化的前景十分廣闊。
三是發展風電產業是我國應對能源挑戰的重要選擇。我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已成為世界上第二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但總體上說,我國優質能源相對不足,能源消費以煤為主,環境壓力大,能源供應體系面臨著重大挑戰。解決我國的能源問題,根本的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全面推進能源節約的同時,堅持多元發展,下功夫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風電與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具有產業成熟度高、發電成本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好等優點,理應成為今后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首要選擇。近年來,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我國風電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2007年,風電裝機累計已達到605萬千瓦,在建的420萬千瓦。同時,國家在《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確定建設包括河西走廊在內的若干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2008年,隨著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的批準,建設河西走廊風電基地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成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遠的影響
建設河西走廊風電基地,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我們準備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5年,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成為全國最大的風電基地之一;第二步,到2020年,裝機容量增加到2000萬千瓦,建成陸上“三峽”工程;第三步,2020年以后,裝機容量繼續擴大到3000萬千瓦以上,使河西走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電基地。如此大規模的風電產業開發,對甘肅的經濟社會發展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一,建設河西走廊風電基地,將使甘肅成為全國的能源大省和重要的西電東送基地。甘肅能源資源種類齊全且相當豐富,除風能外,全省水能理論蘊藏量1488萬千瓦,煤炭資源預測儲量1870億噸,石油預測儲量11.29億噸,同時還有豐富的太陽能、天然氣、地熱等資源。經過多年的開發,現有總裝機容量1328萬千瓦,其中火電809萬千瓦,水電478萬千瓦,風電41萬千瓦。特別是劉家峽等一批大中型水電站的建成,使甘肅一度成為全國電力輸出的重要省份,為國家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未來的發展中,能源產業仍然是甘肅重要的支柱產業,在堅持多元發展的同時,隨著風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的優先發展,甘肅能源的總規模將會大幅度擴大,結構不斷優化。經過十到十五年的努力,在風力發電的帶動下,甘肅電力裝機容量將力爭突破6000萬千瓦。屆時,甘肅將成為名副其實的能源大省,成為西電東送的重要基地,加上石化產業的發展,甘肅將為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二,建設河西走廊風電基地,將有力地促進甘肅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風力發電作為一大產業興起,必然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甘肅正處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階段。我們在提出建設河西風電走廊、再造西部陸上“三峽”戰略構想的同時,又實施了“振興裝備制造業行動計劃”。這兩件事是密切聯系、相互促進的。目前,我國風電設備制造尚處于起步階段,風電機組的自主研發能力不足,國外風機生產廠商占據75%以上的市場。相對國內而言,我省風電設備的研發制造起步較早,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在國內首家開發研制出了兆瓦級的風力發電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兆瓦、1.5兆瓦、2兆瓦風力發電機制造能力在國內居于先進水平,自主研發的風機控制系統已經成功運用在風力發電設備上,塔筒全部實現了省內自主設計制造,風機齒輪箱和兆瓦級風機葉片的研發正在進行之中。同時,國內的一些知名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也開始落戶甘肅。我們總的考慮是,圍繞風電基地建設,下功夫把風電設備制造業搞上去,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使甘肅成為全國重要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做到這一點,甘肅的經濟總量不僅會有個大幅度的提升,而且產業結構也會發生重大變化,對外開放程度顯著提高,從而將大大提升甘肅的工業化水平。
第三,建設河西走廊風電基地,為實現河西地區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河西走廊是內陸通向西北邊疆的大通道,政治經濟地位十分重要。河西走廊的開發建設,不僅關系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而且事關國家民族的長遠發展。經過建國以來的開發建設,河西走廊已經成為甘肅重要的經濟增長區,特色農業基礎比較雄厚,鎳都金昌、鋼城嘉峪關和玉門油田在我國都有重要的影響。但河西走廊的可持續發展也面臨著嚴峻挑戰,這里生態脆弱,環境承載能力有限,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目前一些地方已經程度不同地出現了生態危機。破解這個難題,根本的出路在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近年來,我們從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入手,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在提高水資源的保障能力和生態綜合治理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風電產業的興起,既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也必將有力地推進河西走廊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風電產業作為一種清潔能源,不僅不會給環境造成壓力,而且通過密度較大的風力發電裝置作功后可使風速減緩,減輕風沙危害;另一方面,風電產業的發展必將帶動河西走廊制造業、旅游業、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從而逐步把河西走廊的發展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實現綠洲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現實的對策
河西走廊風電基地建設,投資規模大,技術難度大,系統協調性強,必須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扎實有序地加以推進。
第一,抓好風能資源詳查。資源詳查評價是風電場微觀選點的前提,也是引進投資主體的先決條件。在同一區域內不同的地點和高度,風速、風功能密度和有效風時數都會有所變化。通過測風掌握詳盡的風能數據,一般都需要1到3年時間。因此,當前首先要做好這項最基礎的工作。要抓住新一輪全國風能資源普查的有利時機,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調動專業部門、投資主體等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建設覆蓋更大范圍和有效高度的風能資源觀測網,開展風能資源豐富區的資源詳查和綜合評價,詳盡掌握風能資源分布及其變化規律,建立風能資源數據庫,為風電場微觀選址和規劃建設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第二,加快電網建設。電網是電源建設的控制因素。河西遠離電力負荷中心,風電主要向外輸送,而河西電網較為薄弱,現有的330千伏主網只能滿足70萬千瓦風電接入。同大規模的風電基地建設相適應,建設配套的更高電壓等級的電網勢在必行。要統籌考慮電源與電網建設,加快750千伏超高壓電網工程向河西走廊的延伸,論證建設特高壓直流電網向華中和華北電網送電,為河西走廊風電基地電力外輸提供保障。這項工作,事關河西走廊風電基地建設的成敗,必須及早研究,抓緊規劃實施,努力做到電網建設與風電開發同步進行。
第三,實行風電同其他電源建設相配套。風力發電固有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會對電網造成沖擊,電網是否能夠承受這樣的沖擊是制約風電并網的突出問題。在風力發電所占比重較小時,區域電網自身的調峰能力就可以消化間歇性引起的波動,但隨著風電的大規模開發,通過建設相應規模的非風電電源以提高電網的調峰能力就勢在必行。我們在加快河西走廊風電基地建設的同時,要充分利用我省和周邊的煤炭和水力資源,抓緊主網沿線現有電源的擴容改造,并規劃建設一批新的水電火電項目。河西地區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太陽能光伏發電和熱發電的潛力也很大,實施風電、太陽能發電互補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總之,要通過多方面努力,爭取實現風電和火電、水電、光電的互補,確保電網的穩定運行和風電的安全送出。當然,在風電裝機容量增加到一定比例后,僅靠區域電網是難以滿足調峰需要的,實行跨省跨電網的大范圍調峰將不可避免。
第四,加強風電運行管理和就地轉化的研究。隨著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必然要大幅度上漲,必須綜合利用各種調峰技術,實現大規模“間歇性”電力的并網。要適應風電快速發展的要求,加快風電及其并網技術的研究,規范風電接入系統管理,統一風電機組技術標準,研究制定風電場建設與運行管理規程規范,全面提高風電運行管理水平。同時,要積極探索風電“直供”和就地轉化的途徑,不斷降低風電對電網調峰的影響。要積極論證在風力資源富集區發展適應電源特點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載能產業,論證發展電解水制氫、高容量動力電池充電等儲能產業,論證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等。這樣,既可以減輕電網的壓力,又能促進當地新興產業的培育。
第五,加大風電設備自主創新力度。風電裝備投資成本高是制約風電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本原因是風電裝備的國產化率低,特別是核心技術控制在發達國家手中。我國要大力發展風電產業,必須著力提升風電裝備研發制造能力,提高國產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以降低風電產業成本。我省已在蘭州理工大學建立了風力機工程研發中心,大功率風力發電機和控制設備的研制已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完成系統集成的兆瓦風力發電機組已投入試運行。要充分利用國家風電項目特許權招標的政策,在風電項目招標中堅持引進技術、聯合設計、合作制造、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以市場換技術,突破關鍵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造能力。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有序進入風電設備制造領域,整合風電設備研發制造資源,推動產學研結合,培育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我們在蘭州、酒泉、白銀等市規劃了風電裝備產業園,努力形成集研發、制造、認證、測試、培訓、配件供應、服務為一體的產業集群,把甘肅打造成全國重要的風電設備制造基地。
第六,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風電要由過去的補充能源發展成為重要的替代能源,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尤其要對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國家產業政策明確要求風電設備的國產化率必須達到70%以上,為此應加大對風電裝備研發的支持力度,制定相配套的裝備采購政策。要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堅持執行優先收購、優先調度的雙優政策,以適當的價格優惠激勵風電投資的積極性。要有效區分調峰電價與基荷電價,盡可能調動各個常規電站的調峰積極性。要抓緊落實風電發展的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形成風電發展的激勵機制。
第七,積極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風電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初步匡算,建設2000萬千瓦的風電基地,綜合投資接近2000億元。要解決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必須面向市場,把立足點放在引進域外投資主體上。現在這方面的形勢很好,在國家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風電產業已成為國內外資本投資的熱點,來我省洽談投資的企業也絡繹不絕。我們要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堅持規劃先行,扎實做好資源評估、風電廠選址、項目核準、設施配套等基礎工作。要建立風電產業協調服務機制,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要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積極尋找戰略合作伙伴,重點引進知名的大企業大集團參與風電產業開發。
陸浩書記說,人類規模開發利用風能資源還不到30年時間,在一個區域內連片開發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在世界上也沒有先例。只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遵循規律,科學實施,不斷總結自身發展的經驗,借鑒國外成功的做法,我們就一定能夠把這件關系甘肅長遠發展的大事辦實辦好。
來源:人民網-能源頻道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