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化解水泥產能過剩工作進展情況
水泥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原材料,作為建材產業的骨干,其產值約占全部建材工業的30%,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作出了巨大貢獻。2013年,全國生產水泥24億多噸,約占全世界水泥產量的60%。我國水泥工業在總量規模不斷擴大同時,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科技進步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了重大進展。
但是,近年來由于市場需求拉動,投資回報率較高,加之體制原因,水泥產能迅速擴張,產能過剩的矛盾愈演愈烈,直接危及產業健康發展乃至社會穩定大局。為此,去年10月國務院專門印發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將水泥列為五個產能嚴重過剩重點行業之一。應該說,國務院41號文件下發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化解產能過剩工作總體取得了積極進展。水泥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明顯下降,新上新建項目明顯減少,產能盲目擴張的勢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遏制,全行業經濟效益穩步回升并有所提高。
為貫徹好國務院化解產能過剩指導意見,今年以來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了化解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的工作方案。今年初我司專門召開了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座談會,對由我部牽頭的水泥、平板玻璃化解產能過剩工作進行了全面動員和布置,向各省級工業主管部門發布了經我部部長專題辦公會審議通過的《化解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嚴重過剩工作方案》,明確了工作思路、工作目標和主要工作措施。
二是成立了化解水泥平板玻璃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工作部際司局級工作機制。為此,召開了專門會議,由發改委等12個部門有關司局負責人參加,旨在加強工作聯系,形成部門合力,協調有關政策,加快推進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各項工作。
三是推進落實水泥行業分業施策任務。重新修訂行業準入條件,強化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技術標準約束,提高準入門檻,倒逼淘汰落后,優化產業結構。目前水泥行業準入條件已經完成外部征求意見稿。水泥、混凝土產品標準和相關設計規范的制修訂工作穩步推進,以盡快取消32.5復合水泥標準,鼓勵生產高標號水泥,大力推廣應用高性能混凝土。積極推動并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關于促進工業窯爐協同資源化處理城市和產業廢棄物工作的意見》,以更好發揮水泥工業生產協同資源化處置廢棄物的作用,促進節能減排和行業轉型升級。
四是開展調研指導重點地區化解水泥產能過剩工作。會同部內有關司局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開展了實地調研。總體看來,各地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得到了普遍重視,基本都建立了省級化解產能過剩工作機制,明確了任務分工和牽頭單位,并結合本地具體情況制定了工作實施方案。多數地區將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和防治大氣污染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認真清理本地區已批、在建和已建成項目,加快制定水泥行業結構調整方案。同時以行業準入管理為抓手,加快行業準入公告,抽查準入保持情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五是加快研究出臺新的政策。今年國務院新出臺了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有關部門完善和規范現行的價格政策,對水泥能耗達不到行業標準的產能,實行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運用價格手段促進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目前正在抓緊修訂完善水泥資源綜合利用財稅優惠政策,制定過剩產能置換辦法等。
六是淘汰落后工作穩步推進。淘汰是化解過剩產能主要的、有力和有效的手段。按照國發[2013]41號文件要求,水泥行業要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務的基礎上,2015年再淘汰1億噸落后產能。上半年,我司積極配合部內有關司局分解下達了2014年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任務。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認識不到位,行動比較緩慢。由于當前水泥表面上看還有市場,效益也不錯,“一俊遮百丑”,以至于有些人對過剩是否存在持懷疑態度,工作不力,行動遲緩。時至今日,還有相當部分的省區沒有完成項目清理工作,未能如期上報2013~2017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方案。
二是局部地區水泥產能擴張欲望還很強烈。雖然今年1~5月水泥投資明顯下降,新建投產項目同比明顯減少,但目前在建的新增產能項目還很大,局部地區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有所加重。特別是進入5月中下旬以來,全國水泥市場和價格下滑勢頭明顯,變化趨勢堪憂。
三是現有支持化解產能過剩政策尚不完善。化解產能過剩既要切一刀,但也不能一刀切,還應體現差別化,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對節能、環保等技術指標先進的大企業大集團,也可考慮單列紅名單,支持其通過并購重組化解過剩產能。需要指出的是,過剩產能不同于落后產能,過剩的不一定落后,可能還很先進,特別是近年來新上的項目。落后的最終難逃被淘汰的命運。但對過剩產能主要靠化解,化解就要有行之有效政策,而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
四是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過去我們往往習慣重視項目審批,以為審批就能管住重復建設,化解產能過剩。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也不符合三中全會決定精神。目前,雖然水泥投資項目核準權已經下放到省級政府,我個人認為這種權放一級也只是過渡方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比較好的解決辦法還是交由市場決定,但政府也要有所作為,通過提高能耗、環保等技術指標,嚴格行業準入,把好新項目的準入門檻。
二、遠近結合,探索建立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
產能比較普遍地嚴重過剩是當前影響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必須遠近結合,標本兼治。就水泥行業而言,我個人認為,要注意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是抓好宣傳,凝聚共識,并轉化為自覺行動。現在一談抓某項工作往往把宣傳放在最后一位,我覺得不妥,宣傳思想工作應放在第一位。宣傳工作做好了,認識問題解決了,思想統一了,具體工作落實起來就好辦了。所以,要充分發揮好中國建材報、中國建材雜志和中國水泥雜志等行業主流媒介宣傳作用,多宣傳化解產能過剩的重大意義、必要性和艱巨性,宣傳這方面典型事例和好的經驗做法。對頂風而上、違法違規典型案例也要敢于曝光。
二是認真對照,狠抓落實。對照國發[2013]41號文件規定和部省制定的化解產能過剩工作方案,要逐條落實,決不能敷衍塞責。當下比較著急的是各省級工業主管部門要在認真清理基礎上盡快拿出2013~2017年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方案。特別是要嚴格行業準入,以行業準入為抓手,要利用準入管住新上項目,利用準入規范已建成投產項目。
三是完善相關政策,抓緊出臺。對化解產能過剩的財政、稅收、金融、價格政策和產品標準、技術規范、行業準入、產能轉換辦法等,該制定的制定,該修訂的修訂,要注意政策法規之間的相互銜接,抓緊盡快出臺。
四是積極探索,建立長效機制。產能過剩要有科學的評判標準。我個人認為,要看三個方面指標:一是絕對指標,如實際產能和總需求量之間的差距;二是相對指標,如產能利用率和產品產銷率;三是參考指標,如行業經濟效益增減和價格漲跌變化等。要建立化解產能過剩的統計分析和預警機制,眼光不能僅僅看到現在,還要看得更長遠些,如未來5~10年。目前,中國有32億多噸水泥產能,還在繼續增長,到底還要增長多少年?極限值到底是多少?這些重大問題要好好研究,否則過剩問題也很難說清楚。從長遠看,應積極探討建立化解產能過剩專項基金。
五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政府部門要充分尊重、相信和依靠行業協會、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好其作用,并要給予適當支持。協會在為行業獨立開展工作的同時,也要全心全意當好政府參謀、智囊和得力助手。這方面中國建材聯合會包括中國水泥協會過去一直做得很好,對此,我本人深有體會。
三、認真開展水泥錯峰生產問題研究
針對去年以來華北東北等地頻繁發生的大面積霧霾和水泥產能嚴重過剩問題,一些有識之士提出,政府能否出臺專門文件,利用北方地區水泥生產和銷售具有明顯季節性特點,組織企業開展錯峰生產。這樣,不但對治理霧霾大有好處,而且對化解部分過剩產能,節約能源,降本增效,改善職工勞動條件大有幫助。我認為這是一個天才、大膽和很有創意的想法,也是一個具有極其重要性、復雜性和挑戰性的建議,須要認真加以研究和對待。
華北東北霧霾天氣產生的原因很多,但是根據發生的時間和區域,采暖用煤和工業用煤的疊加應該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國水泥行業雖然在排放上能夠到達世界先進水平,但并不意味都實現了達標排放,畢竟產能巨大,是名副其實的燃煤大戶,和霧霾形成有關系。在當前東北華北地區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在冬季環境敏感時期,如果水泥能夠與冬季采暖實行錯峰生產,即冬季淡季不生產,其他季節和旺季多生產,以旺補淡,不但水泥總量不減少,還能減少季節性排放,減輕和減少霧霾天氣。所以,錯峰生產要解決的不是水泥產量問題,而是解決什么時間生產對國家、對環境、對行業和企業更為有利,是一種對社會資源科學合理的配置和組織調度。
水泥錯峰生產復雜性是不言而喻的,必須開展好這方面的研究。必須把握好對國家、地方、企業和職工都比較有利的原則,把基層的實際情況摸清摸透,客觀公正地進行利弊分析,認真細致地開展可行性和操作性分析,在此基礎上再形成專題報告,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我希望借此次會議之機,充分聽取大家對錯峰生產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