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修訂并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新目錄將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與2005年版目錄相比,新能源作為單獨門類,首次進入指導目錄的鼓勵類行業。
在盤點這份長達1399條的新目錄時發現,與2005年版目錄相比,2011版目錄新增了包括新能源在內共14個門類。可以說,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新增內容成為新版目錄的最大亮點,“低碳”亦成為貫穿該目錄的一大主線。
“新能源被明確列入鼓勵類目錄當中,這無疑會對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室主任、研究員周宏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慣例,新能源產業會因此得到財政、稅收、金融等全方位的政策扶持,這些扶持政策將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政策保持一致。”
“但是新能源產業在整個行業結構中的比重能夠得到多大提升,還要取決于該行業的市場競爭力。”周宏春強調,“任何行業的發展都不能完全靠政策扶持,它的最終走向還是要由市場來決定。”
風電或受政策“冷遇”
作為國家最具綱領性的產業政策指導文件,投資項目一旦進入指導目錄鼓勵類,就意味著獲得了相關部門在上市融資、銀行信貸、拿地、稅收等多個方面的優待證。因此,《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版)》可以看作是我國未來產業政策的風向標與晴雨表。
該新版目錄維持了2005年版的分類特點,仍分為鼓勵類、限制類和淘汰類,其中,鼓勵類750條、限制類223條、淘汰類426條。新能源、公共安全與應急產品等成為新增鼓勵類產業的“關鍵詞”。
在指導目錄鼓勵類新增的新能源門類中,涉及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與潮汐能等多方面的內容,在10個子項中,提及生物質能的有5項,提及太陽能的有4項,提及海洋能與地熱能的有1項,而風電僅在“風電與光伏發電互補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這一子項中被一帶而過,其背后透露出的政策含義引人深思。
有業內人士認為,風電在裝機規模、政策扶持和技術發展等多方面都遠超其他新能源形式,在目前并網與淘汰落后機組等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政策更多地對發展相對滯后的太陽能與生物質能更多傾斜,也在情理之中。
對此,中國節能協會副秘書長宋忠奎卻持不同觀點。在接受采訪時宋忠奎告訴本報記者:“總體而言,太陽能應用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光伏發電、熱利用、建筑節能等,而風能一般只能用于發電,應用范圍較窄,并且在實際應用中,風電產生的效益要比光伏發電大得多。指導目錄中對各項新能源著墨的多少并不代表在政策扶持力度上會有偏差。”
中國農村能源協會生物能專委會主任王孟杰則認為,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相對于其他新能源形式,生物質能目前產業化的程度最低。在業內人士看來,指導目錄中鼓勵生物質能最實在的內容,在于鼓勵生物質發電。
但是,指導目錄中提到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時,其中惟一涉及新能源的就是風電。國家發改委在對指導目錄的解讀中表示:“諸如風電等部分新興能源產業投資過熱,主要原因是在國家嚴格調控‘兩高一資’等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形勢下,資金大量涌入以新興產業為主的裝備制造業所致。如不及時加以調控,不僅將使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難,還將影響產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步伐。”
周宏春稱,風電領域的“跟風”現象比較突出,而配套的政策制度和技術裝備跟不上,生產了很多不穩定并且無法被應用的“垃圾電”,卻缺乏相應的設備將這些不穩定的電轉化成可利用的穩定電流。這一問題成為風電行業發展的一大桎梏。
新能源提速“寄望”核心技術研發
“十二五”期間,我國把新能源產業列入了國家重點支持的七大領域之一,不但國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發展新能源產業。我國新能源產業經過幾年發展,不論是政策環境,還是技術、市場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當前,新能源產業已經被確定為我國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技術的進步和企業數量的增多導致產業競爭環境日趨激烈,不斷成熟的國內市場對產業發展的拉動力量日益加強。在新能源產業戰略機遇期,不管是已經具備新能源產業基礎的地區,還是即將進入新能源產業的地區,都面臨著如何實現本地區產業持續升級,實現經濟跨越發展的問題。
“目前,整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周宏春分析說,“首先是國內研發能力不足,大部分行業內核心技術都由國外控制;其次是忽視國內市場需求,太偏重于國外市場的開發。”
“如何降低成本也是目前新能源發展要亟須解決的難題之一。”宋忠奎認為,“另外,加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和提高光伏發電的轉換效率也是重中之重。”
“十二五”期間,為了盡快實現新能源行業的“飛躍”,解決行業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一系列令人頭疼的難題,各項相關扶持政策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出臺。
在今年1月6日舉行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透露,《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編制工作將加快完成,并盡快上報國務院審議。
此外,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等支持新能源發展的方針還被明確寫進了2011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將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至11.4%,并作為約束性指標寫入“十二五”規劃。
今年3月16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核能、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光熱發電、風電技術裝備、智能電網、生物質能。"
而另據3月份權威部門消息,備受關注的新能源規劃將最終定名為《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經過多次修改和完善,目前該規劃已通過國家發改委的審批,上報國務院。
業內人士認為,預計新能源發展規劃出臺后,未來10年我國新能源投資將達5萬億元。這一規劃重點支持的領域集中在風能、太陽能、核能、生物質能、水能、煤炭的清潔化利用、智能電網等七大方面。在具體實施路徑、發展規模以及重大政策舉措等方面,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和傳統能源的升級變革進行了部署。
轉變發展模式“打頭陣”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并且將在3~5年內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盡管中國的人均排放水平仍只有美國的1/4、日本的1/2,但面臨的國際壓力卻越來越大。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將是中國解決能源環境問題、履行對國際社會承諾的重要突破之一。
據有關資料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發電裝機2.9億千瓦,約占總裝機的17%。其中,核電裝機將達到7000萬千瓦,風電裝機接近1.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將達到200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將達到3000萬千瓦。
而在《新興能源產業規劃》實施以后,到2020年將大大減緩對煤炭需求的過度依賴,能使當年的二氧化硫排放減少約780萬噸,當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約12億噸。規劃期累計直接增加投資5萬億元,每年增加產值1.5萬億元,增加社會就業崗位1500萬個。可以預見,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將十分廣闊。
“從長遠來看,我國的新能源行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周宏春表示,“但目前首當其沖要做的就是逐步明確其發展路線,要從原來的國外市場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向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導向的模式轉變,并要明確規模化發展還是分散式供應的路線選擇。”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zxbline.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zxbline.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