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214人的遼寧孫家灣礦的事故原因終于浮出水面,從中我們又清晰地看到"人禍“的影子。從河南大平到陜西陳家山,再到遼寧孫家灣,4個月內我國發生三起死亡百人以上特大煤礦安全生產事故。縱觀三起礦難,都有自然災害、安全欠賬多、技術落后、隊伍培訓不到位等客觀原因,但記者調查發現:”人禍“的影子始終與礦難同在。
設備變”硬“管理變”軟“,安全投入幅度不等于保險系數
國有大礦歷史包袱沉重,安全投入嚴重不足,無疑是引發礦難的重要原因。然而這三起礦難卻不能歸咎于安全投入不足惹的禍。記者調查了解到,遼寧阜礦集團公司三年來安全技改投入已超過4億元,僅孫家灣礦便達5700多萬元,其中不少是來自國家和省里的安全生產補助。
原阜新礦業集團公司總經理梁金發在今年1月底所做的一次工作報告中說,2004年阜礦”完全做到了該提的費用全部按上限足額提取“,僅”一通三防“(通風,防塵、防火、防瓦斯)就投入6500萬元,礦井安全裝備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遼寧省有關部門安全檢查團到阜礦檢查時,曾用”感到震憾“來評價這種變化。但讓人”感到震憾“的硬件投入仍沒能避免令人震驚的事故。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國家對安全生產要求逐步加強,不少國有礦井都加大對安全生產的投入,然而這些投入不少卻是為應付上級檢查而”不得已而為之“。受”生產饑渴癥“影響,即使這些設備能明察事故的前兆,但也無人重視,先進設備成為擺設。
在井下通風、瓦斯抽放、監測、消防火系統較為完備的孫家灣礦海州立井,瓦斯爆炸前,從發現地面監測系統瓦斯濃度達到4%,到匯報瓦斯爆炸時間相隔有十多分鐘,在這十多分鐘內井下并沒有采取人員升井撤離措施。在爆炸發生前,井下礦區內已經全部停電,而且能聞到瓦斯味道,但并沒有人通知撤離,檢修人員還違規帶電操作,最終釀成大禍。
安全投入的加大卻未能使煤礦生產的安全保險系數提高,類似的教訓不止在孫家灣。從2001年到2004年,陜西銅川礦務局共投入1.9億多元用于安全投入,其中僅陳家山礦就投入了6818萬元。原銅川礦務局總工程師楊德英介紹,事故前陳家山煤礦有3套固定瓦斯抽放系統,礦井不僅建立了完善的瓦斯自動監測系統,并給下井人員配有便攜式瓦檢儀。
但據幸存的礦工們反映,事故發生前一周,井下煤層失火,按照《煤礦安全規程》,這種情況下應該停產,查清火源消除隱患后才能恢復生產,但是陳家山礦在火情并未根絕、瓦斯濃度多次超限的情況下,貿然采取了一邊灌漿滅火、一邊將工作面快速推進20多米避過火區的辦法,堅持生產,結果導致死亡166人的特大事故。
河南大平礦難事故的調查結果表明,該礦局部通風設施管理混亂為事故埋下隱患。根據新密市檢察院的調查,在30分鐘內,通風科長擅離職守,調度員責任意識麻木,礦長值班室內的礦長助理竟然在打牌。
”以煤為本“導致安全主體”缺位“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是我國幾十年前就提出的煤炭生產方針,要做到安全生產就必須要”以人為本“,然而在種種因素之下,不少煤礦包括國有大礦在煤炭生產中卻變為”以煤為本“。
記者看到,在孫家灣煤礦海州立井掘進隊門旁的宣傳牌上,醒目地寫著”經濟效益爭第一、降低成本爭第一、質量標準化爭第一、職工收入爭第一、三個文明建設爭第一“,偏偏沒有”安全第一“。 今年春節,孫家灣礦只給礦工放了一天假。節前還預先扣了每名礦工300元錢,如果春節期間誰不出勤,就從這里面扣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