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礦難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人們頻繁感知礦難的神經的確有些難以承受那種血淋淋的“重”了。
最新的慘劇發生在上周:7月12日,廣東佛岡石角鎮的一座螢石礦發生礦難,造成3名民工死亡;7月14日,湖南湘潭雙扶礦難導致6人死亡3人下落不明;同樣在14日,貴州桐梓茅龍煤礦發生瓦斯爆炸,已找到8名遇難礦工遺體,失蹤的11名礦工仍生死不明;7月18日,甘肅蘭州阿干鎮的石門溝煤業公司山寨3號井內發生礦難,3人死亡。短短7天,4起礦難,已經造成20人死亡,尚有多人失蹤且生還希望渺茫。
也許是巧合,“七天四難”之后,官方的統計緊跟著出爐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一位官員日前表示:“煤炭行業安全生產形勢已經得到好轉。”他還透露,上半年全國煤礦發生事故1736起,死亡2644人。每生產百萬噸煤炭,平均就有近3名礦工遇難。
比觸目驚心的這組數字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這是一組仍然在不斷上升的數字。以過去一周的礦難發生頻率來看,下半年的安全生產形勢的確更讓人憂心忡忡,而由于最近各地連續被曝光的“瞞報事故”,使得人們對官方“形勢好轉”的判斷更加產生了懷疑。
官員的“形勢好轉論”來自于“過硬”的指標。相關統計顯示:2000年煤炭生產百萬噸死亡率為6.096,2001年為5.07,2002年為4.64,2003年為4.17。但難以回避的是:如此硬邦邦的數字背面,是曾經那么活生生的人命。俗話說:“人命關天。”實際上,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煤礦安全狀況仍然相當落后,事故死亡人數遠遠超過世界其他產煤國家煤礦事故死亡總數。統計數字的好轉顯然不能掩蓋失去生命的悲痛,而顯示“統計好轉”的冷冰冰的數字更不能換回那些因為礦難而失去的曾經暖洋洋的生命。一周之內,如此密集的礦難,如此嚴重的傷亡,使人們沉甸甸的心中冒出一股出離的憤怒:到底誰會為這些死去的生命負責?為什么在全國安全生產月剛剛過去的時候就接連發生如此嚴重的事故?安全生產真的只是一種純真的愿望嗎?怎樣才能真正遏制住礦難頻發的局面?礦難的表象雖然已經讓人痛心疾首,但人們對礦難的本質必須保持清醒的思考:是什么讓安全生產變成了一句口號?
上周出現的“七天四難”也許是個偶然,但透過這“偶然”,似乎應該搜尋更加深刻的必然。任何的地方利益、部門利益、企業利益、個人利益,與人的生命安全相比,都是渺小的。但令人遺憾的是,面對半年死亡2644人的慘痛局面,是否會真正觸動那些掌管著礦工生死大權的人的心呢?當礦難成為一種習慣,當同情的心逐漸變得麻木,當媒體中關于礦難的報道不再讓人震驚,人們是否會意識到:我們每天燒的煤、我們每天享受到的用煤發的電,都是用礦工的生命換來的。而這些為了我們享受光明而犧牲的生命,許多都是本可以繼續生存下去的。
礦難其實不可怕,因為絕大部分礦難是可以避免的。最可怕的其實是對礦難的習慣以及由此衍生的對生命的漠視。